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長策加辣招 地產商不再主導樓市?

<轉載自2013925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評論系列之三  撰文: 劉國裕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香港房屋委員會委員>

全城首富李嘉誠日前對傳媒表示,香港地產市場實在由政府主導,不是由地產商決定。《香港經濟日報》上周報道李嘉誠被問及樓市走勢時強調:「沒話說!樓市由特區政府決定。」
本文嘗試就當局於20139月初公布的《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以下簡稱《文件》)影響樓市的建議,及政府近年引入管理需求措施的「辣招」,包括「額外印花稅」(2010)、優化「額外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2012),和「雙倍從價印花稅」(2013),討論當局是否已重奪樓市發展權。

實際落成量 僅佔估算3060%
以筆者的認識,《文件》的建議對私人樓市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供應方面,例如建議在未來10年(201314年度至202223年度),以47萬作為供應的規劃目標,當中六成(28.2萬)屬公營房屋,其餘四成(18.8萬)屬私營房屋。為甚麼新供應的公私營房屋的比例定為六比四,《文件》未提出計算根據。

單看未來10年房屋供應的規劃目標的比例,易令人有「政府主導樓市」的感覺,但細心分析,我們應明白政府所定的私樓供應目標,只是在土地方面加以配合。
除此之外,私人地產發展商會否按政府目標,透過買地或以其土地儲備供應私樓,政府其實難有保證。

筆者翻查2005年及以後多年同期當局公布的《私人住宅一手市場供應統計數字》(包括未來數年住宅單位預測總供應量)(見表),發現三年後的私人住宅單位的實際落成量,只是政府當年估算的30%60%左右(計至2012年私樓落成量數據)。估算私樓落成量與實際落成量的落差,間接說明政府在私人樓市沒有「魔術棒」,無法主導供應。
如供應不符預算 可有後着?

在現實的世界,私人地產發展商建私樓,從來都是按市場經濟狀況、本身的實力及預期投資利潤率等因素作決定,與政府預測私樓供應量沒有關連。未來10年,當局期望私樓平均每年可供應1.88萬個單位。筆者與不少關心房屋問題的評論者都會問:政府有甚麼把握,在過去10年(20032012)當樓價在上升軌道而私樓落成量平均每年只有1.46萬的情況下,把下一個10年的每年私樓落成量增加至1.88萬?
差餉物業估價署《香港物業報告2013》就20132014年私人住宅單位落成量的預測數字分別只有1.355萬及1.582萬,均比1.88萬少,換言之,餘下8年私樓平均每年須供應2萬個單位,才可達到未來10年建18.8萬私樓的目標。確保平均每年提供可興建約2萬個私人住宅單位的土地這個目標,在曾蔭權出任上屆行政長官時已多番提及,結果如何?政府的有關統計數字,足以顯示落差甚大。

辣招遏炒賣有成效 應持續
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的《文件》中,尚未見交代,一旦私樓供應遠低於當局預期(如只有七成,即欠三成),而私樓樓價及租金均仍在高水平,令大批市民合資格排隊輪候公屋或申請資助出售房屋,政府又有甚麼應變機制?會否將預留私人地產發展商建私樓的土地,轉撥房屋委員會或房屋協會增建出租或出售用的公營房屋?

當局由201011月至20132月宣布推出多項需求管理措施(坊間俗稱辣招),筆者認為理據充分。政府推出辣招,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目的不是主導樓市,而是要遏抑炒賣活動,令持續上升的樓價放緩或下調,並引入買家印花稅,以期在供求緊張的情況下,優先照顧香港永久性居民的置居需要。
辣招是防止樓價偏離經濟基調,以免一旦利率或其他外圍因素有變,令地產市場泡沫爆破,將會帶來沉重代價的調整,危害本港整體宏觀經濟及金融穩定。

辣招針對炒賣活動,成效顯著。《2013年半年經濟報告》的資料顯示,投機活動方面,短期轉售(包括確認人交易及24個月內轉售)的成交宗數進一步下跌,在2013年第二季平均每月只有154宗,佔總成交的3.6%,明顯低於20101月至11月期間(即開徵「額外印花稅」前)的平均每月2,661宗或20.0%。反映買家印花稅的影響方面,以非本地個人及非本地公司名義購買物業的個案在2013年第二季急挫至平均每月78宗,佔總成交的1.8%,遠低於20121月至10月期間的平均每月365宗或4.5%
自政府於20132月推出雙倍印花稅後,本港的樓價轉趨平穩,反映私人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2013224日時為121.64915日時為120.84,即向下微調0.7%

供樓壓力續增 政府須更主導
在最近半年,樓價大致橫行,與200812月的低位相比,20137月的整體樓價已上升達134%。由於樓價上升超出住戶入息升幅,置業供款比率(即按揭供款對住戶入息中位數的比例,該比例是按購買面積45平方米的單位,按揭成數為70%,為期20年的按揭還款額與住戶(不包括居於公營房屋的住戶)入息中位數的比率),由2008年的低位(35%)持續惡化至2013年第二季的56%,超出1993年至201248%的長期平均數(見圖)。這說明政府在解決房屋問題方面的各種措施,仍要加大力度,透過適量及按需要增建出租及出售的公營房屋,才能凸顯政府在房屋市場的主導角色。

筆者支持政府以供應主導的策略,從根本解決房屋問題。在減低樓市泡沫風險以維持金融體系及宏觀經濟的穩定性,並謀求香港社會的整體利益的大前提下,在非常時期以辣招「主導」樓市,應該獲得大多數市民支持。

 

 
 
 
 
 
 
 
 
 
未來三至四年私人住宅單位總供應量。
 
 

 

 

 
 
 
 
 
 
 
 
按揭供款相對入息的比率在2013年第二季依然高企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