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林鄭百日 安然過關

<轉載自20171018 明報 筆陣版 撰文: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林鄭月娥在上星期宣讀了她的首份施政報告;同時,她亦度過其上台後的首100日。這也是時候回顧一下林鄭的開局。

「黃金100日」的法則

政治學上有所謂「黃金100日」的法則,那是指所有現代政治領袖如總統、總理上任後必須即時面對的最重要課題。他們的權勢、聲望並不是與日俱增、點滴積累的;相反,卻往往是上任之初達到頂峰,再從高峰中不斷損耗、滑落。

今天的傳媒和輿論慣於犬儒和挑剔,他們與新任領袖的蜜月期十分有限,願意給新手疑中留情的時間和空間,可能只有短短100天,甚至更短。因此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時機,稍縱即逝,領袖的動作必須果敢迅速,務求一擊即中,為自己累積聲望和政治資本,好讓自己更有本錢度過日後的艱難日子。

這就是所謂「就職百日定江山」的道理。這100天比起任期內其他時候都要寶貴;到100天結束,新領袖的故事大致在公眾心目中定形,他很少能在往後的日子再改頭換面。

梁振英開局爛透 從此難以翻身

在今年之前,戰後美國開局最差的總統,一定要數福特;但如今當然已經由特朗普取而代之。至於就香港而言,開局最差的特首,一定首推梁振英。

梁振英甚至在未上任前,已經因為在選舉時以僭建來攻擊唐英年,但後來卻被人發現他自己其實也有僭建,因而聲名狼藉;而他的多次辯解,更被拆穿純屬語言偽術。到他正式就任那天,已經有40萬人上街,並喊出「梁振英,大話精」的口號。「梁振英,信唔過」的形象從此深入民心,誠信問題從此成了其死穴。讓情况更糟的是,其班子同時也醜聞不斷,先是麥齊光涉嫌欺騙租屋津貼,緊接而來則是鬧出劏房風波及涉嫌醉駕的陳茂波,讓新政府形象進一步「插水」。又有反國教的大型群眾運動,高峰時期更出現超過10萬群眾連夜包圍政府總部的情况。

在反對浪潮洶湧澎湃的情况下,梁的民望不斷下跌,就職百天過後,在港大、中大的民調中,他的民意支持度同樣已經跌破50分的及格分數,當時我在本欄寫了一篇〈就職百日 破局已成〉(20121012日)。結果言中,梁從此返魂乏術,整個任期民望低迷,只能處於不斷捱打的局面。

林鄭開局的「紅利」

那麼,5年之後,林鄭的開局又如何呢?

其實,她的開局與當年曾蔭權的一樣,有着一個極大的先天優勢——那就是前任(即分別是梁振英與董建華)做到天怒人怨,成了大家衡量的benchmark。因此,其實只要新任做得並不太差,大家就已經會「收貨」。

精明的林鄭,又怎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因此她一開始便進行「去梁振英化」,努力與梁切割,企圖盡享這筆「紅利」。這在4個月前筆者在本欄所寫的〈林鄭在政治上的「去梁化」〉(2017615日)一文,已有詳細論及,在此不贅。

除此之外,在這百日之內,林鄭和其班子亦無醜聞或重大負面新聞,沒有落入梁振英的窘境。

到了施政報告出台,雖然政改交白卷,但林鄭在民生方面卻交足貨:除了最吸引眼球的八達通交通費用補貼之外,還有首置上車盤、增加綠置居、增加過渡房屋供應、放寬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增加病人醫藥援助、增加侍產假、為大學預留研究基金、利得稅兩級制、企業科研扣稅等等,各方面都交足貨。

「重民生輕政治」民意反彈不大

很多人已經指出,林鄭的施政方針是「重民生,輕政治」,尤其是施政報告中政改交白卷,更遭泛民大力批評。但諷刺的是,她的民望卻不跌反升,顯示這個方針其實有着一定民意基礎。

其實,經過雨傘運動的廣泛政治動員,但卻依然無功而還,港人普遍感到疲憊,亦知短期內政治上的死結難解,於是反過來想先搞好民生,讓社會休養生息,因此就算「重民生,輕政治」,民意亦覺得屬無可厚非。

但要小心的是,民意如鐘擺,短期內不處理政改沒有問題,但卻並不代表中長期也如是。幾年後,當民生獲得一定改善,民意又會靜極思動,政改的訴求始終會再度重來。

竅門是盡量避免挑起矛盾

但所謂「重民生,輕政治」,並不代表林鄭真的在政治上完全沒有盤算和策略。她在選舉時說過會處理社會撕裂,如今看到,她並非透過積極主動出擊,在政治或政改上有所作為來做到這一點,反而是通過盡量避免挑起矛盾。於是,

●相對前朝在「東北十三子案」和「公民廣場雙學三子案」都就判刑提出上訴,今屆政府在「梁國雄案」及「馮敬恩案」都沒有提出上訴,且相信在前朝業已作出起訴的「佔中九子」以外,不會對佔中人士作出太多新的起訴;
●在非建制派立法會議員被DQ(取消資格)後所引發的補選,政府亦頂住了來自建制派的壓力,沒有合併一起舉行;
●建制派擬修訂會議程序打擊拉布,林鄭也沒有「加把口」,反而盡量切割,不想牽涉在內……

以上這些例子都顯示,林鄭不想刺激泛民,更不想挑起矛盾,一改前朝梁振英那種撩事鬥非、好勇鬥狠的作風。

林鄭的「底線政治」

但當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避,例如一旦牽涉到習近平所親自定下、有關港獨的「紅線」時,像大學校園的港獨風波,林鄭也會出來強硬表態,這就是她的「底線政治」:「唔做唔得」的,她會去做;但表過態後,她就交由大學自己處理,而非像梁振英般親自赤膊上陣。而「一地兩檢」、國歌法等,亦是她另外一些「底線政治」。始終,如果是由中央「落」的「單」,她不會像當年曾蔭權般設法「吞單」、得過且過。

另一方面,我相信中央也會與她配合,將來很多敏感問題,可能都會直接由中央自己做「醜人」,就像釋法DQ非建制議員、英國保守黨人權委員會副主席羅哲斯(Benedict Rogers)來港被拒入境等。一方面這符合習近平的強勢作風,另一方面,這亦可讓林鄭受到的牽連減至最小,不想她民望受挫,像梁振英般成了一弱勢特首。
林鄭是乖巧的。政治上,無傷大雅的小恩小惠她會去做,例如增加去立法會答問的次數、改組中策組吸納年輕人、取消「吹風會」、開放網媒採訪、親身去接泛民議員請願信等;但至於政改等大課題,則可免則免。她說「志不求易,事不避難」,但可惜,這卻不包括政改。

林鄭的蜜月期不會短

初步看來,林鄭以「去梁振英化」及「重民生,輕政治」來開局,在「黃金100日」把自己定位為「民生特首」,市民是受落的——畢竟經過5年的撕裂和折騰,市民的要求已經降至很低。

之前,有評論員因為看到林鄭的民望跌了一兩個百分點,就急不及待地妄論她與港人的蜜月期已經結束,這其實是好惡亂其中、太過一廂情願的說法。如今看到,施政報告出台後,就算被泛民批評政改交白卷,林鄭的民望仍不跌反升,前述評論難免會讓人感到尷尬。

其實,當年曾蔭權的蜜月期長達兩年半,如今林鄭的綜合能力要比「煲呔」好,而大家拿來比較的benchmark即梁振英,又比當年董建華更不堪,因此,縱然政治環境近年已經進一步對立和惡化,除非爆發現時未能預計的事件,否則的話,只要她抓好房屋這「關鍵一瓣」,我相信林鄭的蜜月期不會比「煲呔」的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