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港鐵票價機制合理 勿逢加必反

<轉載自2013424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港鐵票價爭議 撰文:麥萃才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拓展總監>
政府與港鐵商討之後,調整了票價釐定的機制,亦即市民所熟悉的「可加可減」機制。新機制宣告之後,市民反應不算激烈,因為今年港鐵的加幅,原本根據舊機制是3.2%,但新機制之下只加價2.7%,而且還有其他優惠,比對上年加幅來說,算是溫和。
要評論港鐵加價是否合理,首先要判斷市民的期望是甚麼,有哪些因素要考慮,然後把這些因素排序,再按優次分析港鐵加價的合理性。
市民首重服務 要求準時舒適
作為公眾交通營運商,相信市民最期望的是港鐵要有優質服務、準時、不誤點、車廂整潔、不要太過擠迫。其次是要收費合理,價格愈便宜愈好。還有港鐵要負企業責任,關顧弱勢社群。
有些人認為舉凡公用服務加價便要反對,但沒有研究這些公用服務為何加價,似乎有點不合理。而部分公用服務公司,也是上市公司,作為上市公司,也要向股東交代。所以逢加必反,並不是合適做法,應該先衡量公用事業加價的理據,然後研究其合理性。如果不合理,當然要反對,但假若合情合理,加價亦可理解。
美國2003年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因為電廠發電有限價措施,在燃料成本上升之時,電廠持續虧損,最終要結業,或因電價受到限制,於是企業亦不願投資新設備。電力是聯網,有電廠倒閉,加上部分電網維護不足,出現了事故,結果釀成大停電,影響到商業及民生,當年共有5,000萬人受影響。
再以香港為例,香港的小輪航綫因為是投標的,價低者得。有部分航綫因為乘客不足,加上收費便宜,所以年年虧蝕。結果服務質素下降,船隻殘舊,服務穩定性成疑。相信大部分市民希望港鐵要以維持極高的服務質素為先,其次是收費要合理。如果只要價格便宜,但班次時常誤點,服務水平下降,就是本末倒置。
新修訂的港鐵票價調整公式有3個部分:(10.5乘以綜合消費者物價指數:(20.5乘以運輸業職工薪酬增幅及(3)扣減0.6%生產力因素。首先(1)與(2)的因素是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港鐵沒法更改或操控兩個指數。綜合消費者物價指數,反映經濟的通脹狀況,亦是各行各業加價的參考基準:至於港鐵使用大量人手,工資是營運成本的一個重要部分。所以票價加幅反映勞工成本上升,亦算合理。
至於扣除生產力因素是因為兩鐵合併之時,所產生的協同效應。現時港鐵每天乘客量,達到數百萬人次,市佔率愈來愈大,不少巴士及小巴的乘客,也轉乘港鐵,因此港鐵在票務上收益有所增加,這就是協同效應,衡量生產因素之一。原本這個生產力因素扣減,是每年0.1%,但新協議,扣減改為0.6%,感覺上不是很多。但要留意這個因素是每年扣減的,亦即是每年港鐵加價,加幅也要扣減這個幅度。如果要計10年,單是生產力因素扣減便有6%
新設「都會優惠」 偏遠居民受惠
就算遇到通脹,港鐵也未必能根據公式去加價,因為加入了市民負擔能力因素,如果公式的加幅高於香港家庭入息中位數的升幅,高出的部分,便要分兩年追加。不過為何要分兩年追加?如果高出的部分,只是一兩個百分點,一次加也可,但假若高出的部分如果是10%以上,分兩次追加也算高!
市民對交通費的詬病是收費貴,特別是住在偏遠的新界地區,例如在東涌或新界北區。每天假若要來回這些地區與市區,交通費要數十元一天,對於家庭負擔很重。過往港鐵也有月票,不過今次就新增「都會優惠票」,用400元就可在1個月內乘搭40次,而使用這種優惠票來上班上學,最高可節省三成開支,這對於部分市民是一個喜訊。長程車的減幅如果愈大,就能拉近市區與新界的距離。
班次接近飽和 拓新綫減擠迫
至於市民關心的港鐵故障問題,今次檢討亦加入罰則,就是港鐵遭遇故障之時所延誤的時間愈長,罰款就愈大。而有關的罰款,就透過優惠回饋市民。但對於市民而言,是不稀罕這些優惠,因為上班上學要準時,遲到的話影響很大。其次是現時繁忙時段,港鐵的車廂已十分擠迫,在轉乘之時,可能要待一兩班車才能擠進。在港鐵市佔率愈來愈高的情況下,這問題可能會進一步轉壞。
要維持服務質素,在設備維護及更新,港鐵要預留資源去做,而繁忙時段的擠迫,透過加密班次可能已到極限,惟有加開平衡新綫,例如沙中綫,才有紓緩的機會。(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