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只為救火 房策淪「五無」

<轉載自2013117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李兆波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及財務高級導師>
特首在其第一份施政報告中勾劃了未來的房屋發展藍圖,與其說是藍圖,不如說是救火方案,要在5年內把過去10年特區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的重大錯誤拯救過來。
施政報告內沒有創新的房屋政策,如宣布由政府興建大量的青年宿舍或小單位以解決劏房的問題,它只是把過去的錯誤如長期不足的房屋供應改正過來。居屋是港英年代的產物,素來行之有效,只是在2002年因為要應付樓市下跌而來的政治壓力而推出孫九招,包括停止了所有的資助房屋計劃及停止出售居屋、公屋及賣地,於是令市場累積了龐大的購買力及需求。
無新意無助低層 無全盤計劃
現時公屋輪候冊上有超過20萬個申請,施政報告提及每年可供編配公屋單位超過2.2萬個,在可見的未來,輪候時間不會大幅度縮短。在港人置業的問題上,特首強調了港人置業的優先權,這與非港人父母在港產子的問題同出一轍。很可惜很多本應已是建屋的地皮,至今仍是加快落實的階段,包括錦田西鐵錦上路站,八鄉維修中心及鑽石山大磡村的發展,在短期內不可以解決首次置業人士的困難。
還有的是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及教育樞紐,很多人需要在香港居住,龐大的需求帶來了土地的競爭,既要滿足住宅的需要,也是提供足夠的土地予發展酒店、商店、社會服務如醫院及安老服務。這些課題在施政報告內沒有討論。當經濟愈發展,對土地的需求便愈殷切。施政報告缺乏了一個全盤的土地運用及經濟發展的計劃。只要更多的大學生從內地湧來香港就讀,他們本身及父母都會考慮在香港置業,供應肯定追不上需求。
未解土地財政 毋視容量問題
施政報告也沒有解決政府過度依賴由土地而來收入的關鍵性問題,一天政府的收入主要由賣地及印花稅而來,政府不會賤賣土地,房價只會在高水平徘徊。施政報告沒有弄清楚房屋的角色,究竟是收入的工具,是投資產品,或是供人居住的房屋。以現時的情況,物業代理如雨後春筍,發展商來來去去也是那數間,房地產涉及整個經濟的利益以及多人的飯碗。還有的是發展商囤積土地,投資者擁有多項物業,以及空置單位,雖然不可以在施政報告內即時解決,但期望在財政預算案中會有着墨,令房地產業有更健康的發展,而不是左右香港經濟發展的東西。
拿出停雙非決心 始有出路
施政報告內未有討論香港是一個可以容納多少人的城市的問題,香港每天有大量的內地旅客到訪,造就了一些旅遊業機構及發展商龐大的利潤,再加上每天有150位持單程證的人來香港居住,而各專上學院亦沒完沒了的為了賺取利潤而收取大量的內地學生,令對土地的需求加倍緊張。當政府沒有一個全盤的人口計劃及產業計劃,房屋問題將不可能回復正常的生態。政府應有決心如解決雙非問題般盡快研究內地學生及內地客湧港帶來的房屋及土地需求問題,這才是問題之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