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反思「軟的更軟、硬的更硬」

<轉載自20181224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劉瀾昌 資深傳媒人>

高雄市是由高雄市和高雄縣合併而來,民進黨在高雄縣/市執政33年,堪稱綠色的大本營,可是在今年底「九合一」選舉卻被「韓流」(韓國瑜)衝得七零八落,翻轉「綠地」成「藍天」,並且帶動國民黨一洗頹風,共贏得15縣市。為什麼?有一種說法,大陸對台政策「軟的更軟、硬的更硬」收效了,筆者倒認為需要反思。

大陸對台「軟的更軟、硬的更硬」見效?

其實「軟的更軟、硬的更硬」不是北京官方的正式提法,只是媒體用得很爽手。例如「惠台31條」讓台灣人有更多機會參與大陸經濟發展,及為台灣民眾提供居住證,讓在大陸就學就業的台灣民眾能更方便取得基本公共服務與享有更多居住及交通便利,便被稱為「軟的更軟」。壓縮蔡英文政府的國際外交空間以至兩年多時間內挖走5個邦交國,還動用軍機軍艦「繞台」航行,則是「硬的更硬」。

那麼「韓流襲台」是否可以簡單歸結「軟的更軟、硬的更硬」見效?固然,韓國瑜的「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口號受高雄多數市民歡迎,陳水扁時代「肚子扁扁也要選阿扁」的大話沒有人再喊,許多原來深綠的鐵桿「扁粉」成了韓國瑜得力的助選團主力,反映蔡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識」也就不能分享大陸和平發展的紅利,惹起當地選民不滿情緒。但是通過深入分析還要看到,蔡英文上台後陸客遊台及收購農漁產品減少,僅是影響到基層業界生計,但是高雄更致命的問題是四分之三青年都「北漂」(往台北),高雄的衰敗是一個結構性難題。

早在日據時期高雄就已是台灣第二大城市。蔣經國時代搞十大建設,高雄設立大型造船廠、煉鋼廠、石化廠,建立工業重鎮和港都經濟地位。高雄港長期位居世界前列,最高峰時居第3名,可是現已跌至15名開外。經濟停滯直接導致人口不斷外移,現在僅有戶籍人口277萬,與其近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不相稱,人口密度過於稀疏,甚至不如大陸二線城市有活力。韓國瑜形容為「又老又窮」、「司馬遷穿西裝」。司馬遷受宮刑後,雖然外表看不出,但已缺乏生命力。綠色候選人陳其邁聲稱上任後會改善,但是選民說,綠色執政20年都沒有做好,怎會再相信?於是,就不難理解韓國瑜為何能讓十幾萬人在選前之夜高喊「翻轉高雄」。

但韓上台後是否能立竿見影改變高雄面貌呢?相信不是易事。如果認為純粹是因為「陸客遊台及收購農漁產品減少」是韓勝選的原因,那就很容易導致一個錯誤,那就是以為給韓多一些陸客、收購多一些高雄農漁產品,就可幫助他順利執政以滿足高雄市民要求,顯然這是天真和幼稚的。韓上任後需腳踏實地,甚至要透過輿論降低市民期望,以做好一件一件的實事,使市民感到有希望、有盼頭,但又不是立竿見影。這樣他才會得到選民真心支持,並給他時間,一個任期不夠,就再做多一個任期。

「韓流襲台」體現北京收縮惠台政策效果

所以筆者認為「韓流襲台」是一定程度體現北京收縮「惠台」政策的效果,但是不能認為這就是主因,因為,其一,事物的變化內因是根據,外因也是透過內因發揮作用;其二,高雄民意轉換是多方面的綜合。實際上綠色的基本盤沒有變化,最看重經濟因素的是中間選民及藍綠陣營的淺色分子。更要一提的是,民進黨這次大敗主因是本身異化速度超乎想像。訪台時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在開票前就在接受訪問時說,年金改革導致民進黨損失了200萬票。原來筆者也想不通,一般改革「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但是蔡英文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因年金改革動的都是軍公教(軍人、公務員、教師),軍公教人員基本上都是藍營。再就是蔡政府追殺國民黨黨產,顯示其要把國民黨滅絕,以使民進黨長期掌權成為利益集團而失卻民心。

筆者認為,實際上民進黨敗選,本身急速異化的內部因素大於大陸對台政策的外部因素。而且還要看到,北京輸送紅利也有兩面性。如果因高雄是藍色執政,北京於是迅速輸送紅利,大幅開放陸客南下,大幅收購農產品,是否會反而招致反感,北京對台機構不能不思考。太陽花運動固然是有政治勢力操縱,但「陸利惠台」只為少數既得利益集團所得,而得失了新生代,不能不說是教訓。

大陸對台政策需「精準」

至於「硬的更硬」,恐怕是更難拿揑的事情。筆者相信,在這次選舉前半年就停止軍機軍艦「繞台」是明智做法。外交空間的壓縮和軍事層面高壓固然可壓制台獨思潮,使台灣各層面人士相信台獨的不可能,但是也同時易招致島內不分藍綠的不滿。尤其是「武統」口號一度甚囂塵上,是屬於「蹦得」過高過快了。事實上,這種動作也有違背「和平統一」大方針之嫌。動用武力,在國際社會觀瞻不佳,失卻道德高地,而且也授人以柄、授人口實。與對島內百姓增進感情、心靈相通的工作,也是反方向的行動。從邏輯上講,「硬的更硬」也就是一種過激的表述,如果將其泛化,必然是走到極端。

同樣,「軟的更軟」也是「過頭」的說法。凡事過猶不及、物極必反,也不見得是好事。「軟」也是不能過分的。北京出台「惠台31條」後,大陸各地又「颳風掀浪」。上海搞了「惠台55條」,福建「惠台66條」,浙江省「惠台76條」,寧波更是「惠台80條」。大陸各地紛紛膨脹「惠台」,是一種官場跟風陋習,也反映了大陸前一段時間對台的躁進心態。「硬的更硬」是躁進,「軟的更軟」也是躁進。
筆者相信,在台灣九合一選戰後及在中美貿易戰大背景下,大陸方面應深刻認識台灣問題的長期性,對台政策要考慮10年、20年、30年乃至本世紀中葉,尤其要強調「精準」——軟得精準、硬得精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