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公投如何完善? 台灣民主的試煉場


<轉載自20181210 明報 筆陣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剛落幕的台灣2018年「九合一」選舉,最受爭議的是與選舉綑綁的公投部分。隨著選舉結束後時間的推移,有關公投的爭議,也逐漸從選務的混亂,包括投票時間大幅度拉長,導致部分投票站出現一邊排隊等投票,一邊看開票的荒唐現象,甚至提交的聯署名單中居然出現「死人聯署」的問題,又或者公投立案至投票時間過短,以致不夠時間宣導等等,逐漸擴大到對本次公投的意義、結果帶來影響的反思。本文舉其中兩項公投案所帶來的問題進行討論。

門檻降低後的公投亂象

台灣的《公民投票法》的實施,始於2004年。原來的公投法較為粗糙,門檻也較高,故引發較多爭議。民進黨於20165月重新執政之後,開始推動修法。201712月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公民投票法》部分條文,修改後的公投法大幅降低了公投限制,提案門檻從選舉人總數5/1000調降至1/10,000,連署門檻則從5%降至1.5%。至於通過門檻則從選舉人總數1/2降為1/4,其中有效同意票必須超過不同意票。此次公投是修法後首次舉辦,由於門檻大幅度下調,因此提案數目大幅度增加,最後台灣中央選舉委員會於投票前一個月的1023日所公告成案的數量為10案。

公投在許多民主社會是常見的表現民主的形式之一,其目的在於彌補代議政治之不足,因此透過實踐直接的民主,來完善民主政治。台灣在公投方面的發展,相對於歐美一些成熟的民主國家而言,仍處於初級階段。此次公投案數目之多,不僅空前,也較一些民主國家為多,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仍是一個學習與嘗試的過程。

無論如何,就完善民主、保障公民權力的意義而言,本次的公投是否達到如此的效果?還是強化了民粹政治,甚至反而限制乃至剝奪部分公民權利,這是筆者不得不提出的質疑。

公投處理人權問題的弊病

就公投結果而言,在選後最受議論的公投案,並非投票前的有關2020年東奧正名案,而是涉及同婚議題的5項公投的結果。

其中的焦點是去年5月台灣大法官作出釋憲,認為先行民法沒有保障同性婚姻,有違憲法第22條保障人民婚姻自由及第7條平等權規範之意旨。此舉引發台灣社會年輕世代挺同陣營與基督教團體主導的其他世代之間的歧異乃至爭論。由於大法官的釋憲具權威性,不得推翻,故挺同與反同兩派的爭論焦點,遂轉移到應修改民法,還是另立專法來保障同性婚姻的權利。

10項公投案之中,涉及同婚及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的佔了5項,包括挺同的兩項及反同的3項。換言之,本次公投成為挺同與反同兩大陣營對決的戰場。雙方除了各自提出要求修民法或另立專法的公投案之外,另一項針鋒相對的對決,則是就初中及小學是否應該實施涉及同志議題的性別平等教育。此外,反同陣營還多了一項公投案,主張民法婚姻規定應限定在一男一女的結合。結果,較支持婚姻平權的年輕世代因人口比例上的弱勢而全面落敗,反同的三案則全數通過。

然而,屬於人權範疇的同性婚姻的權利,是否應該付諸公投?此次公投後訪台的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公共資訊部(DPINGO)執委會主席納茲(Bruce Knotts)就公開批評台灣公投的做法:「人權永遠不應該付諸表決」。

民主是為了保障所有公民包括少數族群的權利。運用人口比例的大多數來決定少數人的權利,本身就已赤裸裸地違背了實施民主的真諦。倘若在公投後,還大言不慚地以公投結果,來主張這3項公投作為民主實踐的正當性,那麼這不是大多數霸權式的民粹民主是什麼?公投結果後,挺同的朝野立委也開始表達日後修改公投法時,應避免將涉及人權的議題納入公投。然而,筆者要問的是,為什麼整個公投立案過程,沒有人提出質疑?

民粹情緒凌駕專業的代價

另一項折射出此次台灣公投淪為民粹民主的公投案,是有關所謂維持日本「核食」進口禁令的主張。該項公投案的主文是:「你是否同意政府維持禁止開放日本福島311核災相關地區,包括福島與周遭4縣市(茨城、栃木、群馬、千葉)等地區農產品及食品進口?」投票結果,逾779萬票同意,遠遠超過不同意的223萬票。

由於災後重建到位,2011年發生大地震時造成核輻射對食品影響的問題,時隔多年,早已經得到解決。不僅對食品安全一向高標準要求的日本自己已經解禁,除了中國大陸、韓國、香港等極少數國家和地區還維持部分進口限制之外,不少國家已全數解除針對這些縣市的食品進口禁令。台灣迄今也未發現任何進入台灣地區的日本食品含有超標核輻射的問題。

此項公投的領銜發起人,是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郝龍斌曾任台北市長8年,也曾擔任環保署長,應明瞭台灣迄今維持禁令並無任何科學依據。就如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也諷刺地指出,公投通過後,台灣政府應該發出禁止國人前往這些縣市旅遊的警告,否則如何杜絕吃到這些縣市生產的食品?

重點是,此次「核食」公投通過後,日本正在研究3項反制措施。一、進一步考慮是否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控告台灣,並進行貿易上的報復行動;二、日方已決定中止與台方進行中的「日台EPA」談判,討論EPA議題的EPC(台日經濟伙伴委員會)也無限期延期;三、日方首度表明已改變態度,不再無條件支持台灣參與2019年的「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第二輪談判。台灣至少在兩年內加入CPTPP無望。

近年台灣經濟持續低迷,強化與最大支持者之一的日本在經濟上的合作,乃至尋求「日台經濟一體化」是擺脫台灣經濟困境具理性的合理思路。然而,缺乏科學依據、無視專業判斷的「核食」炒作問題,利用民眾對食品安全高要求的心理,為政黨的政治利益服務,結果影響了台灣經濟的發展,可謂得不償失。

此次台灣公投,不僅折射出經歷了30年選舉洗禮的台灣社會,在理解民主真諦及追求人人平等的道路上,仍存在極不成熟的一面。誠然,公投作為完善民主內涵的方式之一,具有代議政治及其他民主方式不及之處的功能。然而,如何避免公投成為民粹政治的溫床,此次台灣公投所突顯的弊病,也提醒台灣選民在強化思辨能力、打造成熟的公民社會方面,仍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