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經濟成績主要是民間作用

<轉載自20181227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劉銳紹 時事評論員>

中國總結改革開放40年的經濟成績,主調是中共的領導,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才帶領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是以經濟來鞏固政治地位的解讀和慣性手法。不過,如果回顧過去40年的中國經濟,筆者在肯定成績之餘,還有另外的結論——中國經濟起飛更重要的原因,是老百姓承受官方多年經濟政策的失誤,自行闖出一條血路;官方其後才逐步順應,否則民亂民反。民間起的是主要作用,官方次之。所以,中共切勿貪功炫耀,對未來的發展更應該尊重經濟和市場規律,以及民間意見。

民間開拓 官方默認

我為什麼有此結論?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的暗中抗爭。他們面對1978年的大旱、饑荒和村民外流,秘密實行「包產到戶」的「大包幹」(保證國家的,滿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當時被視為「挖社會主義牆腳」)。他們還立下「生死狀」,協議「要嚴守秘密,任何人不准對外說」;如果倒霉,大家就把帶頭的村幹部的孩子撫養到18歲。這份「生死狀」經過長期秘密行事,簽訂於19781124日,比中共宣布改革開放精神(還未有實踐)的十一屆三中全會(121822日)更早。翌年615日,時任安徽省委書記的萬里到鳳陽縣時,還問道什麼是「大包幹」。其實當時秘密行軍的村民已佔鳳陽縣農戶總數八成。這不是地道的「民創官隨」嗎?

其後出現的溫州模式、蘇南模式、廣東模式等,各有利弊,並逐步推動私有制的形成。到了今天,私有財產已寫入憲法並須受到保護。這些都是民間開拓,官方默認。當時的人都說,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當官的不要管」。

可是,當民間經濟發展不久,中共就感到威脅。典型事例就是「六四」之後,江澤民認為「民間經濟將導致政治失控」(北京民運期間學生獲得不少捐款,包括民營企業較大額的捐助),於是下令壓制和取消大量個體戶和民營企業的牌照,還說要不聽話的私營經濟「傾家蕩產」。

可是,3年之後,民營經濟繼續發展,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在壓力下仍然上升,朱鎔基擔任總理後才否定李鵬的「治理整頓」,改為「宏觀調控」。此時,鄧小平已「大南巡」,才出現轉變。這是朱、鄧等人順應時勢的貢獻,也是鄧小平需要鞏固權力才會出現的情况。所以,民間「不聽話的力量」仍然是主要的。

「收編、整治、駕馭、利用、侵奪」

民營經濟在逆境中發展,中共雖然擔心富可敵國,威脅政權安全,但不能絕對遏止,於是採取「收編、整治、駕馭、利用、侵奪」的方法。

「收編」,就是「想辦法」(形式很多,動機各異)令有影響力的民營企業主入黨,適當時候才公開,例子包括榮毅仁和馬雲等。江澤民和胡錦濤年代,已把6類人士列入新的統戰對象之內,包括民營企業主及企業內的金融和科技人才。這些政策可見於統戰部的公開文件。

「整治」,就是用各種手法整肅不聽話的大型民營企業。在第一批「十大富豪」名單中,至少有5人在業務上或政治上受壓。牟其中後來入獄,至今年109日,最高法院忽然說:「本案由本院提審;再審期間,中止原判決的執行。」此刻,牟其中已在獄中度過16年。此外,新疆女首富熱比婭因被指「分裂國家」而流亡海外,家人受累。每個個案難以深入討論,當中有明有暗的原因,有合法與非法的因素,但也反映一個關鍵問題:在中國,經濟與政治密不可分;首先就是官方自己沒有嚴格區分,製造不少冤假錯案,才導致真假難分。

「駕馭」,就是對待沒有直接和巨大威脅的民營企業的另一種手法。例如,直接的駕馭包括貸款和業務範圍的限制,間接的駕馭則包括在該企業內設立中共黨委或黨組;有些黨幹部成為「顧問」,甚至加入董事會,介入公司業務。此外,按實際需要在某些民營企業內設立職工黨組織,名為保障員工權益,實則發揮黨組織的作用。記得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共看到民營企業的好處,同時為了吸引資金,曾停止在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裏成立工會和黨組織,但近年又變了,所以必須看它們發揮什麼角色。

「利用」,就是迫使或誘使民營企業按照官方的利益行事。例如,在海外的某些業務,國有企業不便出面,於是借助民營企業行事,移形換影。此外,官方也會利用民營企業的外衣來包裝國有企業,實際是官方資本。近期,中美爆發貿易戰,中國官方更需要民營企業發揮特殊影響力,所以習近平等領導人也高調接見民營企業主,大派定心丸。其實,上述做法在一些國家(包括西方國家)也如出一轍,不能獨責中國,這就要講求手法是否高明了。

「侵奪」是最後和最有效的法寶。今年以來,內地最少已有30多家上市的民營企業把部分股份轉給國有企業背景的股東(有經營或非經營的原因,難以細分),但長期以來發生不少民營企業控告地方政府侵權的抗爭事件,已可見一斑。不過,這類案件最後多以民間敗訴告終,反映民營經濟普遍得不到法律的應有保障。

不肯推行政治改革是最大問題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發展國有和民間經濟的同時,沒有和不肯進行政治改革,這才是最大的問題。官方忽左忽右、隨政治需要而變的政策,令中國經濟和外界的信心起跌不定,導致改革開放因為一條腿走路而跛行拐步、事倍功半,實在可惜之至。
不過,正如習近平也看到的,中國的民營經濟已出現「56789」,即貢獻了五成以上的稅收、六成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七成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八成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九成以上的企業數量。當然,官方在背後仍然繼續用上述5種手法控制。在未來一段頗長的時間裏,民營經濟仍要在艱難中探路前進。如果官方能減少政治顧慮,效果不是更好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