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

中美關係:四十應不惑

<轉載自2018123 明報 國際版 欄名:觀天下 撰文:何仲平>

再過20多天就是201911日,中美兩國將迎來建交40周年紀念。在197911日的中美《建交公報》中,美國政府接受中方提出的斷交、撤軍、廢約的「建交三原則」,《建交公報》連同之前的《上海公報》、之後的《8·17公報》確立了中美在處理台灣問題上的基本原則,為中美關係在冷戰正酣之際掀開了歷史性的新一頁。
40年來,中美關係幾經波折,曾在1980年代末國際格局動盪和世紀之交的炸館、撞機等事件中一度遭遇嚴重危機,但關鍵時刻能夠保持理性、顧全大局、冷靜化解。兩國關係經歷了歷史和時間考驗,實現了總體健康穩定發展,兩國互利合作不斷深化,人民交往更加頻密。

40年後,中美已是彼此最主要的經貿伙伴,雙方利益深度融合,但特朗普政府發起一場「易打難收」的貿易戰,令兩國關係再度面臨困局。從彭斯的「檄文」到美艦擅闖南海被攔截,再到傳聞美方要派海軍陸戰隊員入駐「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老大」頻繁挑機「老二」。中美關係似乎到了新的歷史路口,何去何從,紛紛擾擾。

中國古語云,四十而不惑,講的是人到了40歲,經過多年成長磨練,不再迷惑,不易受干擾,從而更能把握今後的發展方向。中美建交已屆四十,兩國關係亦應如斯,而要突破困局,做到「不惑」,還需認清辨明幾個大勢。

突破困局先認清辨明大勢

明定位。中美關係堪稱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但雙方對其定位尚缺乏公認的說法。當前有關中美「對抗」、「新冷戰」等論調甚囂塵上,明確雙邊關係定位尤為重要。促成中美建交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已發出警告,「中美關係再也回不到過去了,要重新定位」。考慮眼下中美間種種矛盾和危險,之前中國領導人提出的「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實在是有先見之明。

明主流。中美合則兩利、鬥則兩傷,是事實,也是常識。美國發起貿易戰不僅打擊中國企業,也影響本國消費者和國際的產業鏈。其實貿易赤字不是問題,出於政治目的干擾正常經濟活動才是問題。中美關係的主流是合作,兩國民眾從合作中獲益良多,雙方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這一點已為過去40年歷史所證明。兩國有識之士對此應有客觀判斷,對雙方合作前景堅定信心。一些人動輒挑撥矛盾、誇大問題、威脅恫嚇,做法實不可取。

擴大共同利益 求同存異

明底線。中美制度、道路和歷史文化不同,兩國存在分歧不足為怪。關鍵是雙方要對彼此戰略意圖有準確判斷,更好地相互理解,擴大共同利益,妥善管控分歧。智者求同存異,有分歧沒關係,應該平心靜氣坐下來談判磋商,尋求彼此都能接受的互利共贏方案。不應該搞單方「脫鈎」、「霸凌」,誤導誤判形勢,甚至踩對方底線。中國國力快速上升,但並無意挑戰美國地位。中方曾在中美外交安全對話中表明,自己的核心訴求是維護主權安全發展利益,這理應得到尊重。以台灣問題為例,當初中美建交以妥善解決台灣問題為基礎,今天這依然是雙方關係中的一條紅線。

明責任。作為兩個大國,中美關係的意義涉及全球。大有大的樣子,大有大的責任。中美關係健康發展,不僅對兩國至關重要,也是全球的穩定性力量。從經濟到安全,從朝核到中東,從地區熱點到國際秩序,中美需與各國共同探討解決的問題還很多。在剛閉幕的G20布宜諾斯艾利斯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各國應保持理性,登高望遠,以負責任態度把握世界經濟大方向,「習特會」就停止相互加徵新關稅達成共識,為今後一個時期的中美關係指明方向,前景令人期待。

四十不惑,惑與不惑,一念之間。在這個複雜的世界和關鍵時刻,中國智慧可助解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