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繁華都市背後的悲哀——香港貧窮真面貌

<轉載自20181130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周永新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本月中,有一則不甚為市民留意的報道:一名中年男士在網吧睡中猝死,是網吧職員來喚醒他去開工,見他沒反應,方知他已離開人世。其後電視台追蹤報道,知道這名死去的男士是網吧常客,在食店做兩份工,每天工作近20小時。據了解,他沒有固定居所,晚上幾個小時休息的時間,過去3年多在網吧小睡。這樣經年累月長時間工作,最終抵不過疲勞猝死。

抵不過疲勞 中年男士猝死網吧

僱用這名猝死男士的食店老闆表示,死者在內地有妻子和一名孩子,家人正申請來港與他團聚;男士每月賺取2萬多元,大部分給了他在內地的家人,餘下的連租牀位的錢也不夠,午夜收工後只好在網吧休息,一大清早又開工。食店老闆稱讚他是好伙計、工作勤奮、有責任心,惋惜之餘,說來有點神傷。

香港戰後初期的貧窮狀况

這是繁華社會的悲慘故事!香港戰後初期,貧窮家庭佔了絕大多數,那時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都要熟人介紹或擔保。薪金低不在話下,工作時間又長,早出晚歸,孩子也不能多見一面。當時拍攝的粵語片,有幾齣真實地反映貧窮家庭的狀况,猶記得有一幕:演員黃楚山飾演患有癆病的家長,為了全家在節日吃一餐有菜有肉的飯,唯一辦法是黑市「賣血」,用血換來的錢去買鮮雞和其他菜餚。「賣血育兒」的故事,筆者小時聽大人講過,相信是當時社會的現實寫照。

到了上世紀70年代,隨着製造業興起及經濟長足發展,香港大部分家庭不再需要過着赤貧的生活,所以當筆者在1980年受社會福利署委託,進行一項有關貧窮定義的研究時(目的是要更新當時訂定公共援助金額的標準),研究的結論是:香港人「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已經過去,政府不應以赤貧作為貧窮的定義;窮人不一定營養不良,但他們毫無疑問地被壓在社會的底層,生活方式明顯地與一般市民有差距;就算窮人憑自身努力可以改善生活,他們的子女因客觀條件的限制,難有上流機會,只有少數透過公開考試改變自己的階層。

六成勞動人口每月賺2萬元或以下

1980年到現在,差不多又過了40年的時間,令筆者感到慨嘆的是:為什麼半個世紀以前的情景,在今天仍然出現?貧窮的成因有多種,筆者覺得其中重要的一項,仍是工作的收入不足養活自己和家人。今天做老闆的常常埋怨:萬多元月薪都請不到清潔工。老闆沒有誇張,香港現時失業率只有2.8%,清潔工一般工作超過10小時,工作環境惡劣,在求過於供的情况下,清潔工月入超過1萬元十分合理。但不要以為清潔工有萬多元收入,其他基層工人的薪金不會太差: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每月賺取1萬元的僱員有約85萬(包括外傭),1萬到2萬元的有約140萬,佔了香港勞動人口六成。

現實中,港人的薪酬並不高,上述那名猝死的中年男士是例子:為什麼他要早晚做兩份工?根據傳媒報道,日間的一份是他較穩定的工作,月入萬多元,但這萬多元不夠他在內地妻兒的生活費,他只好晚上多做一份,這樣他每月可以有2萬多元收入。除去自己的生活費,要租地方睡覺也不容易。

醜化新移民 既不合理也不公道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他要到內地娶妻?有了老婆又要生孩子?認為他不自量力。將來他申請家人來港團聚,又要申請公共房屋,變相加重香港社會服務的負擔。筆者30年前也有同樣的想法,後來做了幾項關於新移民的調查,發覺問題並不是港人應否與內地居民結婚這麼簡單。

首先,香港的人口結構長期男多女少,適婚男士要結婚,選擇合適對象絕不容易,特別是收入微薄的中年男士,很多時唯一的選擇是到內地娶妻。回歸前,這些男士要找合適內地女子下嫁他們較容易;但回歸後,內地經濟高速發展、居民收入倍增,願意下嫁港人的女子大幅減少。現在香港與內地居民共諧連理的,每年有2萬多宗,多數是交往一段時間才結婚。香港女子下嫁內地男士的數目正在上升。

其次,批評新移民來港與本地人「搶福利」的說法,是偏頗和與事實不符。筆者並不否認,新移民與本地居民比較,申請公屋和綜援的比例都要高,原因是新移民多屬基層家庭,對福利服務的需求較殷切;但這是生活貧困的結果,並不是他們為了「享受」香港的福利而移民來港定居。把因果倒轉來說,甚至諸般醜化新移民,既不合理,也不公道。研究發現,新移民的加入,不但拖慢香港人口老化的速度,還補充了香港所需的勞動力。形容新移民是「寄生蟲」,是不負責任的說法。

回看猝死中年男士的個案,可見香港貧窮的兩大成因:一是工資低,一些打工仔只好兼職或打兩份工,這樣才能養活自己和家人;二是樓價貴,連蝸居的租金也佔了收入的相當部分。這就是香港基層家庭面對的困難!

政府剛於上周發表2017年貧窮狀况報告書。香港貧窮狀况看來並沒有改善,有138萬市民生活在貧窮線之下,也就是一般稱的窮人了!就算經過政府各項現金援助介入的計算,仍有101萬人生活貧窮,數字是2013年以來最高。雖然扶貧委員會主席、政務司長張建宗有各種解釋,例如加入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協助了9萬長者脫貧;修訂後推出的在職家庭津貼,也幫助了5萬個家庭改善生活。但每5人就有1個收入在貧窮線以下,政府怎能解說自己已盡了力?尤值得注視的是,有調查指每4個兒童有1個屬於貧窮家庭:他們輸在「起跑線」已是既定的事實,但往後的日子,政府是否可以在他們學習的路途上加倍幫助?

加倍幫助貧窮家庭兒童

香港的繁榮舉世矚目,港珠澳大橋的開通標示這個城市的光芒將更趨燦爛。但隱藏在城市的陰暗處,卻是一個又一個令人惋惜的悲慘故事:貧窮正吞噬着無數掙扎在痛苦和無奈邊緣的港人的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