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改革開放 重塑了中國和世界

<轉載自20181130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陳文玲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

站在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節點,站在國際環境發生重要演化的大格局中,該如何認識改革開放?回顧這40年,改革開放不僅重塑了中國,亦重塑了世界。

於中國而言,改革開放40年,中國國家發展發生了歷史性、根本性變化。首先,改革開放重塑了中國經濟制度,使中國採取了世界通行的市場經濟制度,通過遵守國際規則、平等參與國際競爭,融入世界經濟、世界市場。經濟制度的重塑,煥發了人和企業的積極性,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提高。從19782017年,中國GDP(本地生產總值)從2165億增長到12.24萬億美元。40年間中國年均GDP增幅達9.6%,是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的3倍多。1979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是109億美元,2017年達到4.1萬億美元,居世界貨物貿易進出口第一位。中國對外投資累計達到1.9萬億美元,上升到世界第二位。2016年中國製造業產值佔全球25.5%。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生產的產品75%是農產品,現在國民經濟總值90%以上是工業品。中國擁有了完整的工業體系、豐富的商品市場體系。僅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商品品種規格就達到180萬種,而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商品品種還不到15萬種。

重塑中國經濟制度

中國的創新能力不斷發展,目前掌握了高鐵全部核心技術,已具備整體輸出的能力。中國的核電,智能電網,航天、航海技術,光伏技術等走在世界前列,基礎設施建設能力世界領先。以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為代表的移動支付和跨境電商等新商業模式在中國出現。中國的城市化率從改革開放初期不到20%,到現在提高到56%,有8億人生活在中國的城市。

其次,改革開放重塑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繫方式,使中國從封閉、半封閉走向全面開放。建國初期中國遭西方世界封鎖,選擇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改革開放前,中國內地所有進出口貿易都要通過香港轉口,當時香港是中國通向國際市場的唯一窗口和通道。改革開放後,中國從深圳、珠海等4個特區和沿海城市開放,再到內地全面開放,中國目前有259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196個高新技術開發區、19個國家級新區、11個國家級自貿區試點。

20011211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始了制度性、全方位開放。從20012006年間,中國各級政府廢除了20多萬部地方法律法規,清理了2000多部國家部委的法律法規,關稅總水平從15.6%降到9.8%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是在新國際形勢下更高水平的引領性開放。今年在亞洲博鰲論壇、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習主席提出了進一步開放的舉措。改革開放使外資搭載的一些先進技術、先進理念、先進商業模式漸次進入中國。中國人非常勤勞勤奮,且學習能力強,進入中國的先進事物,中國人很快就學會,並能加快形成與之匹配的發展能力與服務體系。

再次,改革開放縮短了中國民眾生活水平改善的時間,提高了政府執政能力。改革開放40年,中國7億多人擺脫了貧困,脫貧人口佔全球脫貧人口的76%。中國人人均預期壽命從建國初期的43歲,延長到2017年的76.7歲。中國現在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人均收入水平是改革開放初期的200多倍,中等收入群體已超過3億人。中國政府的執政水平也在不斷進步。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就是中國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執政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國過去是計劃經濟體制,在邁向市場經濟體制後,中國向美國等發達國家學習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治理國家、如何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政府執政方式、行政方式和管理方式不斷變革,在這些方面邁出了很大步伐。短短幾年,中國營商環境從2012年處於世界90多位升到46位,2018年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上升為世界第一位。

中國和平崛起 成世界穩定之錨

中國改革開放對世界影響深遠。第一,改革開放使中國能夠和平崛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穩定力量,是世界的「穩定之錨」。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使全球南北關係發生了很大變化,使窮國和富國的關係得以快速調整,特別是使發展中國家和貧困國家的國際地位得到提升,在這個意義上中國重塑了世界格局。

第二,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快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動力源。2008年美國引發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年均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超過30%。中國堅持經濟全球化,貿易和投資便利化、自由化,「一帶一路」把更多國家和地區通過互聯互通連接成一個整體經濟發展版圖,形成內外聯動、東西聯動、陸海空網聯動,形成商流、物流、信息流、資本流更順暢流通的全球互聯互通大格局,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能。

第三,豐富和補充了全球文化價值觀。上世紀50年代,中國總理周恩來就提出處理國際關係的和平共處5項原則,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現在,在這樣一個需要全球合作的時代,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提出處理國家關係應堅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中國的發展觀、義利觀、安全觀、價值觀、全球觀給各國帶來積極影響,給人類發展方向作出有益探索。愈來愈多國家和地區關注中國的理論、中國的方案、中國的行動。

中國選擇開放、發展、合作、和平

那麼未來中國會向何處去?中國今後的發展選擇不僅關乎自己,仍將影響世界。第一,開放是中國選擇的大方向。海南全島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國與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FTA)升級、舉辦進口博覽會、放寬市場准入和營造現代營商環境等,均表明中國開放的水平會愈來愈高。

第二,發展是中國選擇的大方向。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讓14億民眾過上更美好生活,是中國政府執政目標和推進國家發展的動力來源。

第三,合作是中國選擇的大方向。中國實際上在探索和各國都能合作的方式。比如中國主動提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提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方針,提出結伴而不結盟的原則,提出「一帶一路」經濟合作倡議。中國希望和發達國家合作,也希望和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合作,這也是中國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堅持多邊、堅持共商共建共享,使之成為世界眾多國家和國際組織認同並參與其中的原因所在。

第四,和平是中國選擇的大方向。中國在幾十年快速發展過程中,沒有挑撥任何一個國家發動顏色革命,沒有支持任何一個國家進行局部戰爭,沒有主動和任何國家在哪怕是局部、區域發生戰爭。作為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的理想追求是天下大同,是各美其美和美美與共。中國希望發達國家更發達,希望發展中國家更快發展,希望貧困國家擺脫貧困。

中國主要矛盾不是與美國的矛盾

當然中國自身也面臨許多挑戰和要解決的問題。中國的快速發展付出了巨大成本和代價。比如中國貧富差距擴大,中國有近3億農民工在城市工作,需繼續解決他們的住房、醫療和子女教育問題。比如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氣污染等問題,治理起來難度很大。比如中國城市化進程較快,但是一些城市地上很宏偉,地下工程還要再改善。比如政府執政方式還需改進,如何更好發揮市場作用,使治理現代國家的能力大幅提高。

中國領導人對此非常清醒,一直向國際社會發出清晰聲音,即中國的主要矛盾不是與美國的矛盾,不是與國際社會其他國家的矛盾,而是要解決自身問題,取得自身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