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林鄭月娥的3個「相信」


<轉載自2018112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周永新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施政報告發表後,公眾的反應只算一般,雖不至劣評如潮,比較林鄭月娥上任後第一份施政報告,所得評分明顯要低。「明日大嶼」激發的爭議,及市民住屋困難無法短期內紓緩,特首的民望也不如她期望的從颱風「山竹」過後反彈。看來特區政府未來一年的施政,仍將舉步維艱。

特首施政報告已做足功課

特首的第二份施政報告真的這麼不濟嗎?平心而論,單是計算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改善措施已有200多項,怎能說特首沒有作為?也不能說特首沒有願景——「明日大嶼」是史無前例的長遠規劃,泛民政黨過去不是批評政府沒有遠見嗎?再說議而不決的事,特首現在拿出解決3條過海隧道分流不均的方案,雖被批評沒有考慮駕駛人士的感受,但公眾的利益不是更重要嗎?今次特首已算做足功課,顯示的決心和魄力是前幾名特首沒有的。這份施政報告為什麼仍落得如此下場?筆者的看法是,特首錯估了香港目前的形勢。

特首在施政報告結語部分形容自己對香港的前景抱有希望,而她的希望是基於她對香港人、特區政府和國家的信心。林鄭月娥的3個「相信」是怎麼一回事?首先,為什麼特首對香港人有信心?特首說她擔任行政長官一年多來,她「小心聆聽、細心觀察,得出的結論是香港的固有優勢有增無減、香港人依然優秀、香港的拼搏精神亦無消失,香港仍然深受重視,並引來不少羨慕眼光」。所以,特首「相信香港各界會用好自身優勢,抓緊『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開拓經濟的新增長點」。

香港固有優勢大不如前

香港固有的優勢真的有增無減嗎?過去幾年,不少研究香港發展的學者曾多次提出警告:香港如果只靠「吃老本」,香港的經濟雖不至一蹶不振,也會不斷萎縮。負責財金的官員也曾指出:香港的經濟結構必須尋求突破,不能過分倚賴金融業和地產建造,否則香港的經濟難免出現非理性的波動,市民的生活將停滯不前。因此,政府曾一度提出要重振香港的製造業,可惜最後不了了之。內地官員更曾提醒:香港不能沉迷於固有的優勢,必須與時並進,並舉出例子證明今天的上海和深圳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香港,明言香港再不思進取,香港將被「邊緣化」。明顯地,在不少內地官員眼裏,香港再不是過去他們投以羨慕眼光的地方,遑論深受重視。

綜合以上言論,特首說的「香港的固有優勢有增無減」,話不知從何說起?

至於香港人的拼搏精神,如果特首指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香港人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捱更抵夜、但求溫飽地努力工作,恕筆者直言,我情願這種拼搏精神完全消失,尤其是為了幾百呎的「安樂窩」而勞碌一生的情景,能夠一去不復返。我不是認為香港人不再優越或不再拼搏,但他們拼搏的目的,已不限於「開拓經濟的新增長點」;他們現在追求和盼望的,是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平衡、是家人間的互助和互愛、是趨向公平和正義的社會、是人對大自然更大的愛護。換言之,香港人今天的拼搏精神,再不單純為了一己的利益——他們當然希望自己生活好過一點,但也發覺過去為了經濟的增長,香港人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他們尤其憤怒的,是香港的財富不斷增加,自己的生活素質卻愈來愈差。

特首相信香港人會抓緊「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也會好好利用自身的優勢推動經濟向前。但特首的「相信」,是香港人的願望嗎?「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是什麼?恐怕市民大眾多不了解;就算了解,又有多少人願意和有能力抓緊這個機遇?特首應該明白,施政報告是向全港市民交代政府的施政,並不是向商家和創業者說話。「北上」尋找機遇的話題,能打動普羅大眾對「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憧憬嗎?

市民懷疑政府建設好香港的能力

林鄭月娥的第二個「相信」,是「我相信我和特區政府有能力建設好香港」。回歸初期,市民一般認為:公務員是優秀的、廉潔的、做事有效率,所以特區政府應有能力管治好香港。不過,經過21年的管治,特區政府的表現不但未如人意,各項調查均顯示,在市民心裏,特區政府的管治能力正不斷下滑,鬆散的情况更迅速加深和蔓延:涉及的政府部門愈來愈多,官員犯的錯誤愈來愈嚴重。遠的不說,就以最近港鐵沙中線工程出現的問題為例:負責監管的官員有好好做好自己的工作嗎?為什麼近年政府龐大的工程屢屢出現延誤和超支?工程涉及多個政府部門的協調和溝通,政府現行架構是否需要重整增加效率?以上並非單一例子,在在說明政府的管治能力已大不如前。這時特首要市民相信她和特區政府有能力建設好香港,實在是強市民所難。

特首相信自己有建設好香港的能力,看來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特首與其相信自己和特區政府有這樣的能力,現在更應該做的,是拿出勇氣認真和仔細查找政府運作之不足:看看哪些地方需要堵塞漏洞、哪些地方需要大刀闊斧地推倒重來。唯有這樣,特首建設好香港的信心,才是建基於一個有朝氣、有魄力、有效率的特區政府,才能挽回市民對特首管治能力的信心。

國家作為香港堅強後盾的好與壞

特首的第三個「相信」,是「相信國家始終是香港的堅強後盾,不僅助香港抵禦風浪,亦不斷為香港發展提供新動力」。國家對香港的支持,市民是感受得到的,特別當香港遭遇危難的時候,例如1998年爆發的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的SARS疫病危機、2008年的「雷曼事件」及後來引發的金融海嘯,每次國家都伸出援手,令香港在風浪中安然渡過。不過,國家作為香港的後盾,不是每次援手都帶來好的效果:「自由行」後,香港與內地居民之間的矛盾、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發生的不規則行為,每每令香港人感到疑慮。港人並非不喜歡國家的支持,但支援必須適切和恰當,特首應該在這方面多多反映市民的意見,避免原本是好的事變成壞事,港人也可真誠地感受到國家作為堅強後盾的好處。

林鄭月娥對香港人、自己和特區政府、國家的3個「相信」,絕不能停留在特首個人感受的層面,也不能停留在過時失效的思維。特首必須體驗市民的感受、明白他們的真正需要,她的「前行」才會在香港人心中「燃點希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