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

「中國台灣」會帶來兩岸「心靈契合」嗎?

<轉載自201864 明報 筆陣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習近平新時代以「實力主義」來處理「台灣問題」的思維,在實踐上又有新的發展。繼要求與中國有業務往來的各大跨國酒店及企業在對「台灣」的表述上,必須使用「中國台灣」等方式以符合中國大陸政府的「一個中國」原則後,北京對國外航空公司的「最後通牒」也已發出。在迫使台灣的邦交國一個一個失去的同時,又讓WHA(世界衛生大會)及ICAO(國際民航組織)等具聯合國背景的國際會議將台灣拒之門外。如今北京擠壓台灣國際生存空間的手,已經伸到民間範疇的國際交流層面。然而,如此前所未有的「三管齊下」的舉措,能讓台灣人民與大陸更「心靈契合」嗎?離北京所期待的「統一」,更近一點了嗎?這是當下以「實力主義」為圭臬的北京對台政策無法迴避的問題。

中國民航局於425日發函給44家海外航空公司,以發給美國聯合航空的信函內容為例,民航局綜合司早在227日,就已發布《關於要求外航提交網站等宣傳途徑自查報告的通知》,指出該公司的官網錯誤地在港澳特區、台灣地區的表述上列為「國家」,「不符合中國的法律」,要求「立即採取措施加以整改」。

至於如何「整改」,民航局的信有清晰指示,包括4個方面。

第一,網站在「國別」或「國別(家)/地區」選項欄中,不應將台灣或台灣地區與中國並列,不得出現「中國、香港、台灣並列」,台灣應稱「中國台灣」或「中國台灣地區」;

第二,網站中關於中國的地圖標識應包括台灣、港澳台地區與大陸地區,應作同樣顏色識別;

第三,網站目的地若按國家區分,不得將「中國」與「台灣」並列,若要區分地區,可稱「中國航點」、「中國台灣(地區)航點」;

第四,網站不應將台灣地區航點歸入其他地理區域(例如東南亞),應歸入中國目錄項下。

4項中最令人側目的,是即使將類別的「國別(家)」改成「國別(家)/地區」也不得將台灣、港澳與中國並列。而對台灣的表述,則清晰地要求使用「中國台灣」或「中國台灣地區」。前者的做法,基於香港、澳門等未曾是一個國家的客觀事實,具「先見之明」的民間企業在國家欄目的部分改成「國家/地區」早已有之。然而,如今看來,此舉並不足夠,不僅香港和澳門之前要加「中國」,連還沒有統一及不受北京行政管轄,且曾經在聯合國擁有席次並在1971年之前為安理會五大成員國之一的台灣(「中華民國」,同樣不被北京接受)也必須在前面加上「中國」兩字。如此要求,台北如何不滿乃至於憤怒,也就不難想像了。

「一個中國」要求擴大至民間

台灣外交部於526日就此「譴責」北京,「透過政治力粗暴干預民間商業行為及國際企業營運的蠻橫做法」。而美國政府也終於按捺不住,毫不客氣地批評北京的做法是「奧維爾式的胡鬧」。不過,除了美國及澳洲,其他國家的政府並未出面為其跨國經營的民間企業發聲。

儘管不見得每個在中國大陸有業務關係的國際企業都會老老實實地根據北京的要求行事,然而更多的跨國公司為了避免失去中國大陸市場,即使沒有收到中國大陸相關政府部門的警告信,也都自動自覺地至少將有台灣出現的「國家」列表上,紛紛改成「國家/地區」,或絞盡腦汁以「地區/城市」等方式來取代「國家」的表述,希望既能符合北京的要求,也不激怒台灣的客戶。

自從1949年中共建政伊始,在與台北爭奪「中國代表權」的年代,北京就已要求與新中國建交或「關係正常化」的國家,必須承認或尊重北京所要求的「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場;而與斷交後的台北不能維持官方關係,只限於「民間交流」的層級。到了1971年成功取代台北而進入聯合國後,北京進一步嚴厲要求所有具聯合國組織背景的國際機構,不得讓台灣加入或允許出席年度大會。這兩部分由於涉及北京作為代表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的利益,北京的做法早已見慣不怪。

然而,就如此次中國民航局的「通牒」一樣,如今北京對與中國大陸有業務往來的國際企業,也要求在台灣的表述上必須符合「一個中國」原則的做法,意味著北京限制台北的國際活動空間的要求,已擴大到了民間層級。究其背景,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大陸經濟崛起,使得北京在要求國際社會尊重北京政治立場上有更大的著力空間;另一方面,也是在得不到台灣社會支持北京的兩岸統一要求下,對台灣所祭出的新的懲罰措施。

話說回來,所謂「時勢比人強」,今後所有與大陸有經貿關係的外國企業,無論大小,即使沒有收到中國大陸政府要求「整改」的函件,恐怕也都會乖乖地在言行上盡量符合北京所期待的「政治正確」。不難預測,這將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個新趨勢。
然而,此舉要達至習近平親自強調的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效果,不僅難度極高,甚至恐怕適得其反。

「實力主義」處理台灣問題 有其局限

在「反獨」與強調「兩岸一家親」及「兩岸都屬一個中國」的訴求上,台灣社會即使不是普遍認同,但至少也有三成以上的民眾不會反對。然而,在視自己為一個「國家」的認知上,卻是藍綠之間難得的最大公約數。即使是國民黨,無論是馬英九時期還是現在,在與大陸官員對話交流之際,也都屢屢表達對北京限縮台灣外交空間的不滿。試問,連藍營都無法認同的議題上,如何獲得台灣社會的普遍支持?

以「實力主義」傾向來處理台灣問題,如今已成為北京難以逆轉的政策思維。即使「實力主義」在使兩岸強制融合方面會有一定成效,但在獲取台灣人心方面顯然先天地包含了它的局限。

北京要「中國台灣」的表述滲透到全世界範圍,或許指日可待,但是要讓「中國」與「台灣」不只文字上結合在一起,還是應該花更多的精力及用更大的智慧來努力達至兩岸人民之間真正的「心靈契合」,才是正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