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1日 星期一

台北市長選舉的四大關注點

<轉載自2018611 明報 筆陣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來若沿襲2014年的模式,民進黨繼續支持無黨籍的柯文哲(柯P),讓柯毫無懸念地再次把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擠下,這樣的台北市長選舉自然是沒有看頭。然而,不敵基層支持者反彈的民進黨最終卻在528日決定「破釜沉舟」推出自己的候選人姚文智,使一場毫無漣漪的無聊選舉一下子翻騰起來。

根據最新旺旺中時於64日公布的選情民調,台北市長選舉在「藍白綠」三雄爭霸的新格局出現後,柯文哲穩勝的局面瞬間被打破,以34.7%的支持度低於國民黨丁守中的40.2%,民進黨的姚文智則以12.2%位居第三。不過,如今離1124日的選舉還有5個多月,3位候選人的支持率還會有波動,只是幾乎可以斷定的是,即使排除了姚文智的勝選機會,選舉不到最後仍無法預知勝負,而離這場選舉愈近,選戰也將愈來愈好看。有何亮點,本文一一道來。

其一,「棄保效應」怎麼玩?

民進黨一參選,誰都明白必定瓜分柯文哲的選票,因此柯要打一場有把握的選戰,唯一的指望就是期待選民「棄姚保柯」的效應。根據上述民調,在未有人為操作的情況下,「棄姚保柯」將使柯文哲增加3.8%,不過丁守中也會增加3.5%,丁依然領先柯超過5個百分點。然而,在看好度方面,柯文哲則以41.1%領先丁守中的36.6%,姚文智以8.5%敬陪末座。換言之,柯文哲如何操作棄保,將是能否逆轉勝的關鍵。

其二,民進黨將怎麼輸?

不論是支持度還是看好度都被遠遠拋離在後的姚文智,在連民進黨人都不相信會勝選的情況下,執政黨在這場台北市長選舉中落敗幾乎已成定局。因此,對民進黨而言,重點在於輸多少?首先,雖然推出姚文智,意味著「不禮讓」柯,然而民進黨自己也很清楚,這是一場無法打贏的選戰,基於「兩害取其輕」的道理,由柯文哲勝出遠遠好過讓國民黨有機可乘。因此,民進黨不得不思考在選戰最後階段,作出退而求其次的決定,對「棄保」睜一眼閉一眼,甚至主動呼籲支持者自由投票。換言之,民進黨將無可避免地面對「棄保效應」對選情的影響,也不得不參與「棄保」的操作。只是要作出如此決定,也必然要與柯文哲「交易」,換取柯做滿第二任市長的4年任期,避免柯中途離職而投入2020年的總統大選,與競選連任的蔡英文搶總統寶座。

其三,時代力量如何選擇?

基於選民結構的相似性,即「年輕」及「不爽藍綠」的特徵,時代力量原先是打算與柯文哲結盟。然而,在意識形態方面比民進黨更綠的時代力量無論如何都無法忍受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表述及後來的反覆無常。因此,時代力量無可選擇地只能放棄與柯結盟。不過,正如民進黨推出自己人又不排除「棄保」操作一樣,時代力量與柯文哲的「結盟」,只會暗地操作,即時力的台北市黨部及中央黨部不會表態「挺柯」,但是容許黨內個別台北市議員參選人,根據選區選民的屬性分佈,嘗試與柯文哲維持「母雞帶小雞」的良好互動關係,以尋求5位時代力量參選人在選戰中獲得佳績。

其四,藍綠板塊如何移動?

基於外省族群比例偏高及公(務員)教(育系統)較為集中的特徵,根據過去選舉的結果,台北市選情一直對國民黨較為有利。事實上,自從1994年重啟市長直選以來,過去24年國民黨的馬英九及郝龍斌共執政16年,扣掉現役的柯文哲,民進黨只在1994年至1998年由陳水扁擔任過4年,而且阿扁的當選是在國民黨分裂的情況下出現的結果,加上1998年尋求連任的阿扁在八成的滿意度下仍敗給馬英九,台北市的偏藍色彩,可見一斑。然而,在上一屆的台北市長選舉中,柯文哲的「白色力量」崛起,成功移動了傳統的藍綠板塊,只是如此的移動究竟是台北市民厭惡藍綠的一時現象,還是藍綠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答案將在今年的台北市長選舉獲得進一步的確認。

話說回來,台灣政治結構中的藍綠板塊即使在此次台北市長選舉中繼續鬆動,主要原因仍是作為異數的柯P的特殊存在所致,並不意味著原本根深柢固的藍綠結構已獲得根本扭轉。2016年的總統選舉在沒有「白色力量」的參與下而回歸藍綠對決的格局,即為顯例。

然而,柯P是否能在今年台北市長選舉中成功連任,不僅影響今後台灣政治版圖的移動軌跡,也關乎國民黨聚集東山再起能量的氣勢如何伸展,更將直接牽動2020年總統大選的選情。此外,今年的選舉又是首次國民黨沒有黨產下的選舉,新的變數又將如何左右選舉走向,今年台北市長選舉如何「好玩」,精彩的戲碼還在後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