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馬英九應如何拆核四炸彈

<轉載自201456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邵宗海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台灣近期之內,遭遇到兩個有史以來最大的公民運動或社會運動的衝擊。
一是「反服貿」運動,以學生為主的群眾,衝進並佔據立法院達一個月之久,癱瘓了國會議事的運作,導致政府必須接受抗議群眾的要求,重走法案審查程序的逐條審查逐條表決。

政府讓步 僅封存非停建
另一是「反核四」運動,由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發起絕食抗議開始,遂引發了台灣長期以來是否應反對或贊同核四電廠建廠的爭議,但積極表態的反核四群眾,也從過去只以靜坐抗議方式,轉為與維持治安的警察或開會中須暫時離開的民意代表或官員,產生激烈抗爭的肢體衝突,其中最讓社會大眾震撼的一個手段,是佔領了台北市交通最繁忙、靠近火車站的忠孝西路一個路段,以全席靜坐或橫躺在柏油路上方式,癱瘓了整個都市的交通。

這也導致政府必須思考核四電廠續建的政策,最後作出名為「封存」、為停工但不等同停建的決定,實際上影響最大的因素,還是在深恐林義雄的絕食抗議,會引發後續更大的政治動盪不安。
但是核四的問題並沒有解決,所謂「封存」,根據馬英九與行政院長江宜樺,以及國民黨籍15位縣市長在427日會議中達成的共識、並公開對外的決定:是「核四廠一號機不施工只安檢,安檢後封存,二號機全部停工」。江宜樺在第二天舉行記者會時再度補充表示,封存、停工不是停建,更不是廢除核四。

核四不會停建、不會廢除,只是權宜的暫時擱置目前必須立即決定「續建」或「廢除」的爭議,但這樣的情況,也表示「反核」的核心目標沒有達陣。林義雄雖然暫時停止絕食的手段,但會不會捲土重來,還是觀察反核運動的重要指標。而另方面,以陳水扁時代任命的環保署副署長蔡丁貴所領導的反核群眾運動,是否仍然情緒性的採取激烈手段,造成社會的衝突、對立、與不安,也是各界關心的後續發展問題。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馬英九面對這樣的困局,有無解救的辦法。「反服貿」運動,其最重要的訴求就是要退回現有的服貿協議,重啓兩岸兩會的談判,在所謂「公開化、透明化」的前提下,要協商出對台灣經濟及服務業沒有傷害的共識。

為對家鋪下台階 緩社會對立
或是「反核四」運動終極目標就是要廢除所有的核電廠,建立台灣是非核家園的境界,但是面對這樣充滿理想,但忽略了在現實環境也有它不可行的要求,馬英九的應對相對來說,就有其局限。當他不可能全數接受反對群眾現有的請求時,但又很難堅持政府在施政上應有的貫徹立場,馬英九的現行措施,若只鎖定在如何對應「反核四」運動的議題上,依作者的觀察,應是下列幾項的戰術運用:

第一,應是先滿足多數反核民眾的最基本的期待,也是鋪陳林義雄可停止絕食抗議的下台階,就是前文所說的讓核四電廠「封存」。雖然政府已經明說:「封存、停工不是停建,更不是廢除核四」。但是核四廠的停工與封存,已意味着反核運動獲得初步的勝利,可以暫停抗議動作;但政府的宣布也沒有自毀原則與立埸,它仍然保有可能復工的契機與空間,因為核四沒有決定停建或廢除。這是談判行為上最常見的例子,當沒有一方可以全贏全取時,只有雙方相互退讓一步,拮取彼此最需的面子問題,至少這個效果是暫緩社會衝突與對立。
須理性辯論 代街頭暴力抗議

第二,就是希望把戰綫拉到能用「理性的辯論或對話」方式,來代替街頭暴力與抗議。譬如說,政府希望在今年8月底或9月初,舉行全國能源會議,就是一個例子。另外讓立法院朝野協商中,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案,尋求雙羸的結果,是另一種的思考。但是坦白的說,要讓「反核」與「擁核」會能達成共識,真的有點是緣木求魚。可是在室內對辯,總比在街頭對幹來得好。
第三,就是把對決拖延到「核四存廢公投」,雖然這是最原始的手段,但在民主政治程序上,這卻是最徹底的解決方式,至少那一方獲勝,輸的一方必須接受。加上公投的舉行,延至2016年之後舉行,避開2014七合一地方選舉與2016台灣大選,朝野也有共識,這可能是最無可奈何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