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8日 星期五

對日方針 剛理柔並重

<轉載自201422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欄名:北京聞風 撰文:鍾鳴九>

經昨日閉幕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中國正式把93日和1213日分別定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國家公祭日。在中日關係延續冰點狀態之時,中方此舉被視為反制日本的最新舉措。

設勝利日公祭日顯習式特徵

中日之爭除釣魚島等領土問題,另一個就是對歷史的認知態度。相較於釣魚島問題,中國要求日本正視侵略歷史的說法更易贏得國際社會理解與支持。在這一點上,目前中國與韓國間的相互配合已有默契。而曾經同樣遭受過日本侵略的菲律賓、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對於日本當前的拉攏也存疑。歐洲國家因二戰經歷亦能感同身受,就連日本的親密盟友美國也不得不對安倍參拜靖國神社表示失望。

2010年釣魚島海域中日撞船事件以來,北京在與東京的博弈中常被貼上「危險的崛起者」標籤,但習近平主政中南海後,對日外交思路有所轉變,重強調對二戰後國際秩序的維護,事實證明這一對策是得分的。

此次設立紀念日和公祭日,更顯現出具有習式特徵的「三性」:將以往地方各省市的抗日紀念活動統一整合到國家層面,體現出「剛性」;以立法形式來加以表現,體現出「理性」;用歷史問題打悲情牌,體現出「柔性」。

維護戰後秩序作外宣主調

波蘭、德國、英國、意大利等都有關於二戰的國家級哀悼日,而美國有「國家珍珠港榮軍紀念日」,日本也有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紀念日,很難說後兩者相互敵對。因此,中國這種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方式,並不能完全被視為單獨指向日本,更何以此來遏制日本右翼否認歷史的言行,也是為維護東亞和平和二戰後的國際秩序,理論上也容易被國際社會所接受。

可以看出,習近平掌控下的北京正在試圖更好地運用大國博弈遊戲規則,真正以大國身分、手段和方式來解決爭議,融入國際社會。
 
當然,由於種種原因,中國某些符合國際慣例的做法往往被有意曲解,甚至視作威脅,如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因此,中國此次設立紀念日及公祭日會帶來何種效果,還要看北京舉行紀念活動後所引發的各方反應及中國的應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