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華識別區 美不硬碰風險未除

<轉載自20131211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大國博弈 撰文: 凌鵾 經濟分析員>

在東海識別區事件鬧得紛紛擾擾之際,美國副總統拜登(Joe Biden)訪問中日韓三國行程自然倍受關注。此行據稱本為貿易協議等經濟事務而來,但識別區的突然出現,自然打亂了原來部署,令這無可避免地成了會談重點之一。
京善用時機 藉拜登宣布設區

無疑,拜登此行將可讓中美雙方領導更清楚了解對方就此事的取態和應變策略,有助減少誤解及誤判造成的不必要摩擦,乃危機風險管理的必要步驟。因此很可能是中國專門選在拜登來訪前宣布設區,使雙方可藉此次會面即時溝通。如是則反映了中央善用時機和爭取主動的靈活外交手腕。
拜登訪日自然要表示支持日本及履行美日軍盟的責任,但在關鍵環節上卻凸顯了美日立場的分歧。繼之前美國國務院指示民航要向中國呈報飛行計劃後,又拒絕日方要求向中國提出撤回識別區,要求兩國民航不通報和發表聯合反華聲明等建議。

美方口裏說不 實際卻已接受
到了中國,拜登亦只是重申了美國不承認識別區的立場,並表達了對此舉所帶來的誤解及誤判風險嚴重關切。

至此已很清楚者是,就識別區事件中美雙方立場難以調和:中方不可能撤回,而美方也不可能承認。唯一可妥協者是雙方採取克制態度,盡力在操作上避免發生衝突而引致擦槍走火。據稱兩國軍方將會就有關的具體問題進行協商,或可定下一些避免出事的行動守則。
此外,據報美國軍方人士亦為此事降溫,國防部長哈格爾(Chuck Hegel)指識別區並非新鮮事,問題只是中國未與國際協商而單方面宣布,但希望日韓要自制及冷靜應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普西(Martin Dempsey)亦稱設識別區本身並非危險行動,但要所有飛機通報是個不安定因素。這顯示美方雖不承認卻實已接受了識別區,只是找些藉口批評一下而已。其實批評的邏輯卻不通,中國保安之事怎要與外國協商,何況事前與美日協商也不見得就會被接受。此外,通報就是最有效及簡便的識別機制,正好有助減低誤解及誤判的風險。

從這些發展看,筆者前文(見本欄123日「華設識別區對美硬碰揭幕」)預測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不會為識別區與中國硬碰的說法已獲初步證實。但這雖表示暫時引發衝突的機率不高,卻不表示潛在風險消除。一是美國與日本仍有不少共識,包括:反對中國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動,以強化美日合作來應對,雙方軍隊不改變在識別區內的行動,和在民航事務上統一步驟。顯然,若美日海空軍在區內聯合行動而不「自制」時,風險便即上升。
鷹派斥美日不協調 助長華壓日

另一更根本的問題是美國鷹派對此事十分不滿,嚴厲批評了拜登對華的取態,認為還不夠強硬。代表此路綫的經典評論乃《華爾街日報》125日的社評,認為當年德國的歷史已證明,對付崛起中的專制強國必須自開始便要強硬,在識別區一事上便應與中國硬碰而絕不能退讓,故必須要求中國撤區。社評還指出:(一)美日不協調鼓舞了中國,中國可利用設區來把對日施壓升溫。(二)中國可擴大識別區至南海。(三)識別區限制了美軍在「第一島鏈」內海區的行動。總之,如美國接受識別區便等於接受中國更改現狀。
這些觀點亦與筆者前文的預測相符:美國鷹派不會接受中國挑戰美國在西太的主導權。評論還提出了一個極危險的建議:要美國海空軍巡邏釣島,因這樣定必引發中美衝突。之前該報評論已建議美國承認釣島主權屬於日本,這次便一脈相承地發表極右的反華言論。顯然,這也表示中國必須高度警惕,正如筆者前文所說,美國鷹派早晚要搞事挑釁中國,中國必須部署好應變措施。

防美鷹派續挑釁 華須謀應變
目前與識別區有關的事態仍在發展中,所引發的大國博弈效應將逐步浮現。與此同時,也不能忽略對美國內部政治的影響:如上述鷹派與奧巴馬的應對策略迥異,令兩者間的分歧又添新元素。之前兩派已就從阿富汗撤軍、敘利亞化武和伊朗核問題等國際重點事務的處理產生嚴重分歧,現再加上對華政策分歧,在全球地緣政經戰略的東西兩大重點上,雙方都已南轅北轍,顯示兩派在外交策略上已形成全面分裂格局。這對美國的內政將有何影響,同樣是值得注意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