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

中印對峙表面解決 禍患難除

<轉載自201792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大國博弈 撰文: 凌鵾 經濟分析員>
隨着印軍突然撤出,中印在洞朗地區的對峙局面終得和平解決,但背後的問題是否真正清除卻有待觀察。由這事中方應汲取的教訓更值得探討,否則難以保障西南邊區安全。

印度撤軍帶來了多個問題,首先是有人指出須防印度有後着及使詐,是否如此,要觀察一段時間方可知曉。另一問題是撤軍的原因:是否中印雙方已達成某種秘密協議有所交易?這同樣要觀看一段時間方知答案。當然,也不能排除中國的軍力震懾作用;近期解放軍不斷運送重武器到西藏並頻繁軍演,或令印方知難而退。

印軍撤出 華或失教訓印良機

對印軍撤出也莫急於認為中方贏了,事件帶來的後果尚待全面浮現,跟進三點尤為重要:(一)中國會否繼續修路?印方出兵目的之一是阻中國修路。(二)中國與不丹的關係,是否受到影響?據稱,印方出手的戰略目的之一是阻止中不兩國走近,因為傳聞中不丹已就確定邊界之事達成協議,甚至可能會建交。這乃一直想吞併不丹的印度所不能接受的,故這次出兵也是借不丹求助為名。(三)美國會否積極支持印度的軍事現代化努力?印度出手的另一戰略目標,就是藉此示忠投靠美國並加入反華包圍圈,一改過去欲拒還迎的姿態。如美向印大舉售武及強化美印軍事合作,則表示印度計謀得逞,長遠對中國不利。

因此勿高興得太早:一些評論指,中國不戰而屈人之兵等都有輕率下結論之嫌,事件的全面及長遠影響尚待浮出,故仍不排除印度獲益良多的可能,反而中國卻喪失了要印度付出代價的良機。無論如何,中國倒要認真及冷靜地檢討事件始末,並從中汲取教訓,特別是以下幾點。

印度反華 中國安全心腹大患

首先是印度作為鄰國乃中國安全的心腹大患。這次印度露出反華猙獰面目,在國內煽起一股仇華情緒及相應行動(如抵制中國貨等),在國際上力圖爭取支持,今後將可藉此大搞針對中國的擴軍和保護主義政策。故此,中國必須放棄龍象合作及建立Chindia等強化雙邊緊密關係的幻想,在各方面對印度採取反制部署。

在軍事上,要為未來的中印大戰作好準備,包括要防範印度在中國統一台灣時,受美國支持在西面發難,實行圍魏救趙。在經濟上,要限制對印貿易的投資,以免助長其發展及提升其競爭力。在外交上,要及時反擊印度的反華攻訐。中印間暫時熱戰可免,卻可能已掀開了一個持久的冷戰時期。但中印的多邊合作(如金磚、上海合作組織等)可暫予維持,以觀察印方取態。

此外,還須留意,在事件中,印度曾支持或縱容藏獨及台獨活動,公然撕破臉皮。其實正如英諺所說:住在「玻璃屋者勿擲石」,印度本身的民族獨立運動多的是,包括西北的喀什米爾地區及東北各邦等,還有控制廣泛地區的印共毛派武裝等,中國理應以牙還牙,逐步建立與這些獨立及反政府運動的聯繫,並考慮給予道義上的支持。特別要重視錫金被吞的史實,並研究助其復國的可能,印度吞錫乃典型霸權主義行為。

京應推遠西大開發 起震懾作用

另一個重要教訓是中國對開發遠西地區一直重視不夠,致令西面沿邊發展及保安活動受制。遠西乃最西面最偏遠的地區,主要涵蓋新疆及青藏高原。當年中央極有遠見的提出十年西部大開發計劃,並取得了重大成績,但可惜完成後卻未有再延續推行新計劃,以致未能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今次事件便凸顯了這項短板;增兵西藏沿邊(尤其重武器)的長途運送效率不高。故由此起,鐵路、電力等基建設施務必加快建設,既利地區發展及民生,還可起對敵震懾作用。事不宜遲,中央理應盡快出台遠西大開發的十年規劃,何況這還將有助拉動全國經濟增長,並消除產能過剩問題。

最後,還要注意,在事件中也暴露了中國經過多年太平及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後,部分官民出現了怕事心態,失去了戰鬥意志,如對印度侵境採取息事寧人態度。這與以大局為重的暫時戰術性忍讓不同,乃負面現象。這也與中央未有發起全民備戰,以振起人心及統一思想相關,故宜及早作出補救。在中國面對5.5戰爭風險之時(本版816日的「中國東西受壓備戰應對『5.5戰爭』」一文),當局有責任讓民眾了解危情及形成風險意識與緊迫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