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1日 星期六

中國促沙伊復交 彰顯大國影響力

<轉載自2023312 明報 社評>

經過5天會談,中東兩大宿敵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的最高國安官員,前日在北京達成恢復邦交協議,決定兩國外長盡快會晤,在兩個月內重開使館、互派大使,並重啟兩國安全合作協議和經貿投資協議。值得注意的是,沙伊雙邊關係的突破進展,是以中沙伊「三方聯合聲明」的形式公布,沙伊兩國都對中方牽頭主辦談判表達感謝。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表示,今次沙伊和解協議,是對話與和平的勝利,「為當前動盪不安的世界提供了重大利好消息」。中國今次成功斡旋沙伊矛盾,是中國外交的一大勝利,再度展現中國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對於中東乃至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以及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提升,都具有里程碑意義。

作為伊斯蘭教遜尼與什葉兩大教派的代表國家,沙特與伊朗關係長期不睦。2016年,沙特處死該國知名什葉派教士後,引發伊朗乃至全球什葉派穆斯林不滿,沙特駐德黑蘭大使館遭到圍攻,導致兩國斷交。2019年沙特曾指摘伊朗對其石油設施發動導彈和無人機襲擊,並在波斯灣襲擊其油輪,惟伊朗否認。近年伊朗支持的反政府胡塞武裝(Houthi movement)在也門內戰中漸佔上風,沙特組建聯軍介入後,胡塞民兵常越界對沙特等國發動導彈和無人機襲擊,戰火去年還曾波及阿聯酋。沙伊矛盾除教派衝突及爭奪波斯灣主導權外,美國從中挑撥亦是重要原因,美國利用伊朗核問題對其極限制裁,又拉攏沙特等海灣國家圍堵伊朗。在黎巴嫩、敘利亞、利比亞等中東熱點地區,都有沙伊角逐的背景,而沙伊矛盾,更是美國和以色列左右中東格局的一大槓桿。

兩國恩怨錯綜複雜 斡旋難度堪比以巴

沙伊矛盾令兩國都深受其害,伊朗長期與海灣國家敵對,在美國制裁下更形孤立;沙特則深陷也門內戰泥沼,近年在與美國周旋時更乏迴旋空間,而以色列近年在巴勒斯坦問題上步步進逼,美方卻一味偏袒,令沙特等海灣阿拉伯國家都深感不滿。在伊拉克和阿曼等國的撮合下,沙伊兩國曾有過多次談判,但一直沒有突破。去年11月最後一次在伊拉克談判後,沙特曾稱與伊朗的對話時代已告結束,去年12月伊朗國內發生因女子頭巾事件的抗議風潮時,德黑蘭還指摘沙特在幕後支持。

由此可見,沙伊之間的恩怨情仇錯綜複雜,斡旋難度堪比以巴衝突。中國調解沙伊矛盾的內情尚未見披露,但中國近年在中東的外交漸趨活躍卻是有迹可循。去年1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沙特,並參加首屆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峰會、中國與海灣合作委員會峰會,其間中阿企業簽署34項投資協議,價值近300億美元。今年2月,伊朗總統萊希又國事訪問中國。沙伊兩國都支持並參與了「一帶一路」倡議,並都有意加入中國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與金磚組織,令中國成為同受兩國信任的唯一大國,也是兩國打破不在伊斯蘭世界以外談判的戒律,將和解地點選在北京的原因。兩國代表在簽署協議後致詞中,都感謝習近平主席的倡議,更祝賀他當日再度連任。

過去中國在中東的外交活動,以促進經貿關係為主,對區內複雜的政治衝突避之則吉,一來不願招惹麻煩,怕泥足深陷,二來自身實力不足,怕力有未逮。今次成功斡旋沙伊矛盾,與多年來在中東海灣地區的外交佈局有關,亦與國家外交、經濟乃至軍事實力的提升有很大關係。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令世界轉變,愈來愈多發展中國家意識到,發展經濟所需的一切:大手筆投資、基建能力、物美價廉的商品、敢於消費的遊客和不干涉內政的援助,中國全都可以提供。中國現在不僅是中東油氣資源的大買家,亦是區內貿易、基建的主要參與者,更向多國出售軍備,標誌中國既可提供經濟發展機遇,亦可提供政治安全保障。

對於中方今次成功的調解外交行動,各方反應正面,阿拉伯國家多表歡迎,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亦感謝中方貢獻;美方表示「歡迎」之餘,強調沙特有向美方通報談判;近月,中東地緣政治已出現變動苗頭,如沙特罕有地向伊朗支持的敘利亞,伸出地震救災援手。新的沙特—胡塞民兵停火延期協議即將簽署,預料還可能簽署全面和平協議。以色列反應最為焦慮,反對黨稱沙伊和解是以政府建立反伊朗同盟努力的全面失敗,對國內司法改革正遭遇強烈反對的內塔尼亞胡政府來說,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成功斡旋示範案例 利未來國際調解院

不過,「做媒婆唔包生仔」,中國今次雖然為沙伊兩國成功牽線,但兩國關係未來發展仍有變數。正如外長秦剛所言,中國完全尊重中東國家主人翁地位,不會去填補所謂「真空」,也不搞排他小圈子。所以,中方既要勸和斡旋,又不應大包大攬。無論如何,中國在提出對俄烏和談的12點立場之後,成功促成沙伊復交,反映出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明顯提高,亦向世人展示了中方調解國際糾紛的能力,這對於國家發起正在香港籌建的國際調解院,也樹立了一個生動的示範案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