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金正恩閱兵確立擁核 特朗普外交成果歸零

 <轉載自20201017 明報 社評>

本月10日是朝鮮執政勞動黨建黨75周年,在首都平壤舉行了一場近年罕見的大規模夜間閱兵,展示的洲際彈道導彈和潛射彈道導彈,顯示朝鮮的核武器具備更遠的打擊能力,也意味着經過3年的努力,國際社會對朝鮮棄核的努力徹底失敗,更標誌特朗普政府的對朝外交成果已經歸零。

矢言不會先發制人 口吻儼如核武國家

在本次閱兵中,朝鮮展示了火星-15、火星-12彈道導彈、北極星-4A潛射彈道導彈等多種戰略武器,最引人注目的是用目前世界上最大的1122輪導彈發射車裝載的新型洲際彈道導彈,被平壤形容為「大型核戰略力量」。從外形看,這款導彈比火星-15更長,直徑更大,投擲重量相信也更高。軍事專家研判,其彈重或達到中國東風-4彈道導彈的水準,投擲重量或與東風-41相當,應可覆蓋美國全境。雖受國際環境限制,朝鮮不會在短期內試射這款最新型導彈,但它無疑為金正恩政權帶來更大安全感。

金正恩在致辭中未有直接提及美國,但表示對自身軍事實力信心十足,稱「我們的軍事力量按照我們的要求、我們的時間表,正在發展速度、質量和數量上發生變化」,誇耀「加強戰爭遏制力」,甚至宣稱「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演辭中雖未提及核力量,但稱將繼續發展「國防實力和自衛戰爭威懾力」,更矢言不會先發制人使用武力,其口吻儼然已經是核武國家。

2017年,朝鮮不顧國際譴責制裁,頻密進行核彈、導彈試驗,將朝鮮半島推向戰爭的邊緣。但之後國際和地區局勢轉變,金正恩利用中美角力之機,成功改善了與兩大國的關係,他多次訪華,並實現了習近平訪朝;他更與特朗普三度會面,大演對話騷,有效緩解了外部壓力。今次朝鮮展示洲際彈道導彈,只有聯合國和歐盟譴責其「違反了安理會決議」;美韓並無強烈反應,首爾更對金正恩改善南北關係和不首先使用武力的的宣示表示肯定;在北京,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則表示,「世界上不少國家在紀念日舉行閱兵式」,並祝朝鮮取得更大成就。

自蘇聯解體後,平壤孜孜以求的是美國的明確「政治承諾」,即要求華府承認朝鮮政體合法性,經濟來往正常化。據特朗普前國安顧問博爾頓的回憶錄記載,在朝方各項訴求中,這一條的優先程度甚至高於「放棄封鎖」。朝鮮發展核武的目的也在於此,惟美方從未認真回應平壤的這一生存關切。從19933月朝鮮退出《核不擴散條約》以來,美國歷屆政府,不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均未就朝鮮棄核後解除制裁、和平、經濟補償和體制合法性等問題提出具體、明確的可操作方案。特朗普上台後,更把對朝外交當作個人表演的舞台,反而讓平壤贏得寶貴時間,走完提升核技術的最後一里路。

展示核武經濟並行 向美宣示掌主動權

2018年,美國特朗普政府首次確認朝鮮擁有的核彈「威脅到美國本土」,但仍與金正恩舉行毫無結果的會面,實質上承認了朝鮮的「核地位」。金正恩利用這種局面,將「先軍體制」轉變為核武力和經濟並舉發展的新體制。今次破例選擇在建黨日舉行盛大閱兵,亦有在美國總統大選前夕進一步鞏固核地位的用意。此舉無異於宣告特朗普4年來最為炫耀的外交成績徹底歸零,無論他是否連任,平壤都已掌握了對美談判的主動權。

韓國政治氣候的變化,也為朝鮮半島局勢帶來了新的環境。2017年,青瓦台再次迎來左翼進步派總統,文在寅上任後,續推金大中、盧武鉉的「陽光政策」,對平壤釋放善意,利用特朗普急於在對朝外交取得突破的心理,提出了「半島和平構想」,呼籲簽訂半島終戰宣言。金正恩今次也罕見地在閱兵演講中向「親愛的南方同胞們」喊話,祈願「北南雙方再次握手的日子早日到來」。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國與韓國的同盟關係似乎出現鬆動。上周在華盛頓舉行的韓美安全協議會,文在寅政府希望在任期內完成「戰時作戰指揮權」移交的目標未能實現,美方稱「不能為此定下時間框架」,防長埃斯珀更明言,雙方需制定「更為公平地分攤共同防禦費用的方案,不能讓美國納稅人單方面承受不公平的負擔」。據報道,美方曾敦促韓國加入美日印澳針對中國的「四邊安全對話」(QUAD+)及禁用華為產品,但均遭韓方拒絕。

今年是韓戰爆發70周年,韓國駐美大使李秀赫上周一(12日)在一場視訊會議上公開表示,「韓國70年前選擇了美國,不代表未來70年也要繼續選擇美國。我們選擇美國,只能是因為這一選擇符合我們的情感和國家利益」,並表示「中國在經濟上對我們有着重要影響」,言論引起軒然大波。

70年世界風雲變幻,此消彼長之下,在今年美國總統大選後,朝鮮半島乃至東北亞地區局勢如何演變,將是世界關注的焦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