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國泰存亡時刻 停運港龍是保命之舉

 <轉載自20201023 論版 欄名 : 國是港事 撰文:李兆波 香港中文大學國際貿易與中國企業課程(IBCE)聯席主任及商學院高級講師>

國泰宣布裁減5,300名本地員工,相信會帶來一連串裁員的序幕,剛公布的失業率是6.4%,單以這次裁員,相信會令失業率上升0.1%。隨着第二輪保就業計劃於11月完結,加上會計年結的效應,未有領取的企業如國泰已着手裁員,相信這幾個月陸續會再有裁員潮,今年底至明年年初時會令失業率上升至7%

有一點較少人留意的,是剛公布的就業不足率維持在3.8%,顯示企業已再不能以減少工時來減省成本。企業原本是想在疫情好轉時可以盡快恢復業務,所以才不大減人手,無奈疫情較預期長得多,不得不走上裁員一途。

薪酬近200 倘不裁員恐倒閉

當企業遇上業務急劇地逆轉時,應否裁員呢?以國泰航空為例,正常時的收入每年約1,100億元(客運700多億,貨運200多億元),薪酬支出差不多是200億元,每月接近17億元。現時客運的收入大減,每日的乘客人次由100,000人次下跌至1,500人次(即750人,因為是雙程),是5架雙層巴士乘客的數目。由此可見,這是存亡的問題,不得不減少成本以保命。最多人問的問題是,政府已經注資,為甚麼仍裁員,其實政府不注資,國泰早已倒閉,這次不裁減龐大固定成本,國泰將再面臨倒閉。

裁員的影響視乎有關員工的薪酬,被裁的薪金愈高,人數便愈少,相反人數便大增。數月前已傳出國泰會有大裁員,當時我估計,如果每月要減少1億元薪酬支出,便要裁減1,0001,500人,可以再少點如數百人,那便善哉善哉,多達2,000人的可能性存在。如今減省了5億元及裁5,300人,算是中間的情況。

至於裁員涉及職級方面,也有兩套理論,表面上是按表現,但裁的是年資短的,賠償也少,他們沒有太多儲蓄,但較少負擔;如果裁的是年資長的,賠償多,他們大多有儲蓄,但負擔會較重。

國泰的未來如何?這很取決於疫情的發展。如果疫苗推遲推出,或它的效果不如預期,各國仍然大規模地封關,航班大量取消,旅遊不能恢復,那麼前景是相當悲觀,政府再注資及再次裁員的機會是存在的。另一點較長遠的風險,是它的營運模式,即作為中轉的角色。當內地城市大量開放直航機時,香港作為中轉的角色便減少,國泰便不需要這樣的規模,來往香港的航班次數也會大減。香港會否繼續受惠中轉的角色,很視乎國家政策。

港龍定位不清 航綫與國泰重疊

有評論指出,國泰放棄港龍有點可惜,港龍航空結業,原因相信是它的定位不清楚,既不是廉航,也不如國泰般有強大的品牌效應。大家可以留意,近年港龍前已加上國泰,變成「國泰港龍」,這已清楚表達了,港龍本身也相當依賴國泰來加強其品牌效應;加上有些港龍航綫和國泰或香港快運重疊,如上海、北京、大阪、金邊等,要維持一個品牌的成本相當高,在逆境時放棄港龍不是不合理。再者,坐過港龍的朋友也知道,它停機的地方要坐巴士,相當不方便,但機票價錢和國泰差不多,在逆境時被放棄,是順理成章。

至於航權的問題,這從來是敏感的東西,要由特區政府及中央政府發落。無論由誰經營,航空業的資本性開支大,利潤低,約2%3%,乘客花在購物上的錢,總比花在機票上的多,不少經營者低估了經營航空公司的難度及風險,表面上好玩好看,但花費巨大,經營不善會隨時倒閉,已倒閉的有甘泉航空,而香港航空在疫情前財務也陷入困境,只是疫情令全球航空公司陷入困難,它才避過眾人目光。

此時此刻,面對着不明朗的疫情,以及國家的航空政策,前路是荊棘滿途。國泰及港龍都是優秀的航空公司,以中轉站的模式貢獻香港,令大家有各國的美食,以及頻密的飛機班次連接各大小城市,也是很多電視、電影的取材來源,香港人應該感謝兩間航空公司,過去香港人在外面遇上困難時把他們帶回家。不少人現時在極有需要時仍要飛往外地,例如移民。以現時諸多衞生要求,那麼少的乘客仍然要維持基本運作,是「開一班蝕一班」。疫情過後,期望國泰航空集團可以多聘請被裁的僱員,他們都是香港航空業珍貴的資產,曾經令香港的航空業光輝過,他們最希望的,是可以再次衝上雲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