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深圳──跛腳鴨的改革

 <轉載自20201013 AM730 欄名:夫子自唱 劉銳紹>

習近平南下深圳出席特區成立四十年的活動。在四個特區中,深圳的改革成績最為突出,我一點也不否定。不過,它的改革只在經濟、科技和某些民生方面,在政治和行政體制改革方面,不單乏善足陳,而且走了回頭路;最可惜的,有些改革更是半途而廢。

我為甚麼有此感慨?皆因當年深圳的某些改革,我也有某程度的參與。我從看著嬰兒嗷嗷待哺的心情,到了後來的傷心淚向人前灑,可謂百感交集。

且舉一些例子。深圳開放之初,曾搞過「鵬城論壇」,有點像香港電台的《城市論壇》;後來這類節目在廣東其他地方也嘗試過。可是,沒多久就銷聲匿跡了,因為官方擔心「雜音太多」。

深圳又探索過「三分制」,其方向像香港的「三權分立」或內地說的「三權分工」,但消息外傳後,又在「成效不佳」之下胎死腹中。其實,嬰兒的頭已經露出母體之外,但上級硬要把頭壓回去。

隨著經濟發展,深圳也出現勞資糾紛。政府曾嘗試用「三疏政策」,即疏導(官員向民眾解說,安撫情緒)、疏通(找來相關部門一起解決問題)、疏離(民眾表達後官方安排交通讓民眾散去)。但後來的領導認為,這樣「太難管了」,於是「三疏」不再。

深圳曾是領導層與市民對話的先軀,前深圳市長于幼軍在網上發現批評的意見,其後約見網民對話,時間還比原定的還要長。後來,全國各地也有市長與市民對話的平台。不過,後來連這類形式也不見了。

再談近年的事,深圳前海區本想發展類似香港的金融業務,並公開說了「克隆」(仿照和引進)香港的制度,包括某些法制制度。遺憾的是,樓梯響了,卻芳蹤杳然。

在深圳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香港也自己丟失了很多機會。這是當年官員的短視,內地批評他們「腦袋不過深圳河」,才導致兩地的智囊由「嘔心瀝血」變嘔血。這一點我完全贊成。

四十年了,我回頭一望,深圳就是整個中國的縮影。為甚麼政治和體制改革那麼難呢?為甚麼中國總是一條腿走路?問題在於:非不能也,是不為也!皆因掌權者害怕民權醒覺,最終會影響政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