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7日 星期五

自絕於新世代 何以管治


<轉載自2020117 明報 觀點版 撰文:葉健民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和很多朋友一樣,我上周也跑到台灣去觀察中華民國總統和立委選舉。其實已經看過好幾次台灣選舉,甚至完成了一個「小英周期」,親身目睹過蔡英文落敗、勝出和順利連任。但今次的心情有點複雜,這當然和香港過去7個月發生的抗爭有關。大家走在凱達格蘭大道盡情叫喊,聲嘶力竭去對自己心儀的政黨表示支持,不會受到催淚煙攻擊,也不用擔心晚上能否平安回家。碰到了執勤的當地警察,忍不住要邀請合照,因為實在很久沒有碰上不打人罵人、和藹友善的警務人員。可以再次體會到免於恐懼的表達自由,原來是很爽的一回事。但那幾天每逢被發現是香港人,對方總會說句「加油」、「辛苦了」,甚至「謝謝」,感覺其實有點慚愧。一來自己不是「手足」,從來沒有走到過最前,頂多是寫過一些文章、公開說過一些話支持運動。二來我不覺得台灣朋友要感謝香港,雖然很多人認為香港因素是民進黨大勝的關鍵原因,但我認為台灣的民主,是他們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和犧牲換回來的,而蔡英文的勝利,也是台灣人對自己生活的集體抉擇。「反送中」確實掀動了情緒,影響了選情,但我相信最後的結果,更多是大多數台灣朋友對自由和尊嚴的執著和堅持所致。在「發大財」誘惑和受打壓的恫嚇下,大部分人還是用選票去表示跪不下去,這才是真正的了不起。台灣人要感謝的,是他們自己。

從政者無法跟上時代變化 必敗無疑

但這場選戰的最大啟示,是假如從政者無法跟上時代變化,便必敗無疑的道理。今次台灣選舉兩黨對決高下立見,很多人着眼於中國因素,但國民黨也只能怪自己竟然可以如此疏遠青年,自絕於新世代。年輕選民從來都是民進黨重要的爭取對象,蔡英文政府4年來最大的動作,就是通過同性婚姻法例和年金改革。前者一直為台灣年輕人所關注,也符合他們對個人權利平等價值的追求;而後者是不惜犧牲長者的實際經濟利益,以保住年輕一代未來的退休保障。相反,國民黨處處顯得與年輕人格格不入。觀選期間,被安排參觀國民黨總部,感覺彷彿回到了民國早年。甫入大樓,義工們便一再要求在場人士先向孫中山先生圖像鞠躬行禮。進入會議室後,負責接待的黨工更煞有介事的說明這個座位是時任主席吳敦義的位置、前排又是什麼重要人物的專座。那種對權力的膜拜和尊卑有序的講究,與21世紀講求的平等問責、一切權力來自人民的觀念,牛頭不搭馬嘴。

年輕選民用票拒絕韓國瑜一套

韓國瑜的政綱重點,在於「發大財」「有錢賺」「有飯吃」,強調兩岸關係良好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年輕人當然要吃飯,台灣大學畢業生工資水平多年來停滯不前,也是事實。但問題是國民黨由始至終沒有辦法說服年輕人,倚靠中國大陸,自己的生活便一定可以得到改善。台商到大陸設廠,減低了生產成本,產品轉銷外地,也帶來可觀利潤。問題是這種兩頭在外的經濟結構,為台灣民眾帶來實質的經濟好處,並不明顯。兩岸加快經濟融合如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帶來的經濟利益又怎樣合理分配,國民黨一直沒有為年輕人提供一個完整的論述和構想。

這些面對經濟全球化必須解決的問題,當然並非台灣獨有,但問題是在兩岸關係的特殊處境下,這種互動往往多了一層的政治含意。例如蔡英文為了拉攏年輕人,刻意與以調侃女性出名、深受年輕一輩歡迎的台灣網紅「波特王」來了一次互動。但結果因波特王稱蔡英文為總統,引來原本合作的內地企業終止合約。這完全是4年前選舉前夕,女歌手周子瑜因持中華民國國旗被要求道歉的翻版。對很多年輕人來說,這說明了背靠大陸的政治代價,就是要吃飯只能屈從對方無理要求,想發財便要接受這種尊卑關係。即使是對那些計算實利的年輕人,看見這種未見其利先見其害的情况,也不見得會輕易被韓國瑜所說服。而對那些在物質生活以外還有所追求的一群,國民黨鼓吹台灣未來在大陸的狹隘視野,和強調要多與容不下自己信奉的普世價值的國度多加親近的主張,更是完全聽不進耳。對於他們來說,台灣和自己的未來,在於與世界接軌,取決於國際社會的認同和接納,為一時經濟好處臣服於中共,便等於完全放棄這種軟實力,自斷雙臂。這種想法是否過分誇張或者不切實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年輕選民用手上一票拒絕了韓國瑜的一套。

港新生代早已唾棄建制集團

我們的林鄭班子,又何嘗不是與國民黨一樣,對新世代茫無頭緒完全脫軌,結果也是碰個焦頭爛額。回歸以來,特區政府的香港發展論述,是沒有中國大陸香港只有死路一條,而年輕人的唯一出路,在於回到內地謀生。從客觀經濟條件來說,這種提法並非完全錯誤,但這種把香港從國際大都會自我矮化為另一個中國城市的構想,並未為大多數年輕人所接受。我們的年輕人,從來面向世界,特區官員卻告訴他們,未來就在大灣區,一帶一路才是將來。新世代擁抱西方價值追求民主自由,對不公平不公義總愛據理力爭,但官僚政客強調的是中國國情中央規定,《基本法》沒有的你們便不應問不要吵。回歸22年,隨着特區政府行事愈趨大陸化,與新世代的距離便愈拉愈遠。香港固然沒有民主,我們不似台灣朋友手上有票,但不少人早已用腳投票,經濟條件較佳的年輕人,在初中階段已經選擇離開香港。留下來的,對特區政府為配合中港融合、不惜離棄本地價值和常規的種種政策制度心存不滿處處抗拒,早已埋下新世代與政府衝突的種子。對於那些堅決抗爭到底的年輕人,管治班子完全無法理解。對林鄭來說,唯一的合理解釋,是他們入世未深受人唆擺,又或者貪圖好處被人利用。所以對於這些屢勸不改的年輕人,只能用懲罰打壓的方式去處理,因為他們並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林鄭的「母親論」、羅范椒芬的「free sex」說,以至陳健波的「收成期」,充分說明建制派對新世代的輕視、無知與敵意。由始至終,他們都沒有能力也從無真正試圖去掌握新世代的處境、想法和語言。這群活在雲端唯權唯上的治港班子,以為是自己放棄了年輕人,令他們不能搞事生非為自己添煩添亂,實情是新生代早已經唾棄了整個建制集團,徹底否定了特區政府的管治權威。

政府新近推出的一套止暴制亂宣傳片,以一句「Hong Kong is on」作結。當這群離地局長們齊聲叫好拍板收貨之際,在場的年輕政務官究竟有什麼感受?我想除了在滴汗之外,他們心裏應該出現了一個數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