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3日 星期一

國民黨走向深藍 埋大敗伏綫

<轉載自2020113 國是港事 撰文:江素惠 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主席>

競爭激烈受到外國媒體關注的2020台灣大選,結果民進黨以817萬票,打破民選總統歷史的高票壓倒性勝出,國民黨慘敗,民意並翻轉了去年九合一國民黨大勝的政治版圖。

這次的選舉乃總統與立委選舉一併舉行,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總統與立委席次均呈現雙輸的慘況,民進黨在立法院113席立委中,取得過半,得到了61席,再次的完全執政。

韓國瑜未聽民意 「一人毁全黨」

台灣政壇變化莫測,民意如流水,可載舟可覆舟,國民黨離民意太遠而被慘痛教訓:回首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在「討厭民進黨」為最大黨的共識下,在全國22縣市中獲得了15縣市執政權,現民意反彈,討厭「國瑜黨」即韓國瑜與國民黨,讓國民黨挫敗,這要歸責於兩人:

一是黨主席吳敦義,他袒護韓國瑜的黨內初選方式不公不允,引起了黨內紛爭難以團結,以致票源分散,無法歸隊;另不分區立委的提名亦因提出親中的候選人而備受爭議。

其次是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其毫無行政經驗,憑仗着翻轉高雄市而馬上躍上登總統大位的追求,上任市長不到半年就落跑,成了「落跑市長」,失去了競選的正當性,備受攻擊;他的個人風格不被接受,韓粉爭議亦多端,加之他選前進了港澳的中聯辦引起了質疑﹔他不了解亦無心於市政被稱為草包,猶之精英藍、知識藍、青年們均不能接受,稱他才德不配合,不願含淚出來投票。

另特定媒體對韓吹捧過頭,只有讚譽沒有理性評價,鋪天蓋地的選舉「神宣傳」,被視為紅媒,引起了反感,也造成了國民黨敗選的結果。

雖然韓國瑜的總票數多於上屆朱立倫一百多萬票,乃因這次投票的總人數增加,且親民黨的宋楚瑜上屆有一百多萬票,在國民黨操作「棄宋保韓」下,成功讓宋的票源流向國民黨韓國瑜所致。

其實國民黨不應輸得這麼慘,從去年7月之後,幾個民調均顯示韓國瑜大幅落後,但韓國瑜沒有傾聽民意,改變作風,改弦易轍以迎合民意,反而告訴支持者外界的民調都是假的,韓定會勝出近百萬票,不相信科學的認證而蓋牌,韓最後一個月以逸待勞,除了幾場大型造勢沒有任何競選活動,加上韓粉的擁簇,穿國旗裝,造勢時拿着國旗揮舞吶喊,攻擊性極強,也因此嚇走了中間選民,以及激發了綠營支持者的危機感。

這次落選的國民黨立委多是資深且優秀,就因他們和韓國瑜捆綁而落選,連台北市關中之地也被民進黨攻破,高雄立委更是8席均落,全軍覆沒。蔡英文在高雄贏了近50萬票,韓拖垮了國民黨,綠軍成功光復高雄,選舉結果濁水溪以南全面綠化。2018年韓國瑜拿下民進黨執政20年的高雄市,綠地變藍天,那時他未經執政檢驗,氣勢如虹,可說是「一人救全黨」,一年來的表現,民意遠離竟變成了「一人毁全黨」,國民黨呈雙輸結局。

國民黨脫節社會 難感召青年

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的立委候選人提出了許多新人,展現了世代交替,且讓國民黨傳統地方派系牌均失靈而落選,扭轉傳統政治生態,現選民結構性的改變,國民黨還只靠軍公教鐵票及地方派系,不能感召年輕人,與社會脫節。

這次選舉被視為親中與親美路綫之戰,國民黨親中,民進黨親美,中美均於此選戰涉入甚深,國民黨強調兩岸關係發展台灣獲利,就是韓國瑜的口號「台灣發大財」、「國家安全人民有錢」,而民進黨強調守護台灣的自由民主,維護國家主權,因之也被視為民主與經濟的對決,而這次大選適逢香港反送中事件,讓民進黨檢到槍,在「亡國感」的操作下,選民選擇了民主自由,國民黨被稱既紅又統的政黨,在競選上也增加了選民的疑慮。

民主經濟對決 借力港修例風波

總之,這次選舉不全然是民進黨的勝利,應可視為是國民黨的大挫敗,其表現與民意有所落差,且國民黨亦被鋼鐵韓粉綁架,走上深藍之路。當民進黨由深綠、淺綠往中間靠攏時,國民黨卻往深藍走,選後國民黨必須徹底檢討,以免走向激進的深藍,會在台灣政治光譜上消逝,國民黨應如火鳳凰,深切反省,貼近民意,與時俱進,提拔新人,讓百年老店換新風貌,追求健碩的永續發展。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副主席郝龍斌將於中常會中請辭下台,為敗選負責,將來國民黨誰主政決定未來的發展,黨主席之爭也將浮出枱面,現已有兩萬韓粉入黨拱韓國瑜出來競選黨主席,果若如此,必遭高雄市民意的唾棄,再推出罷韓行動,屆時國民黨將三輸。

京應俯察民意 勿將台推向獨立

韓國瑜敗選感言表示要回到高雄市政府繼續執行肩膀上的責任,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韓已請假半年投入選戰,其實韓國瑜應做好做滿4年,並累積行政經驗並養望,4年後再出來,這次由國民黨人士出來競選,他輔選,今日的結局或許不必雙輸的局面。

蔡英文現全面執政,她勝選感言感謝選民肯定民主價值的體現,承諾繼續改革的道路,建立廉能政府,縮短貧富差距,維護國家主權,蔡英文並要求藍綠擁抱彼此,愛與團結打破國家困境,團結在民主的旗幟下。

蔡英文對大陸喊話希望和平,對等、民主、對話,啟動良性互動,籲對岸放棄對台的武力威脅。台灣這次選舉結果,北京會如何反應引起關注,是否兩岸仍能一家親或兵戎相見?北京對台政策不能僅以利誘,不要站在老百姓的對立面,俯察民意,不要將台灣推向獨立的道路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