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3日 星期四

從武漢肺炎看大陸天災處理方程式

<轉載自2020123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陳帆川 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武漢肺炎疫情擴散,各大傳媒的焦點從歷時逾半年的「反送中」運動轉移至新疫症。不過,兩者其實有相通之處——皆突顯了香港人對於內地文化的水土不服。

反送中是出於對大陸法制的不信任,肺炎則勾起了香港人對於大陸防疫制度的不信任。大陸當局當年如何隱瞞沙士疫情,香港人歷歷在目,因此在武漢肺炎的消息傳出之初,在大陸官方仍聲稱疫情可防可控、不會人傳人的時候,很多香港人已搶購口罩,原因就是不相信大陸官話。

香港人熟悉的沙士英雄鍾南山親赴武漢,立即撥開雲霧,斬釘截鐵地公布疫症可以人傳人,並首次揭露有10多名醫務人員遭一名病人感染,引發輿論嘩然。日前,習近平和李克強才首度開腔,責令防疫。

自此,大陸傳媒對於疫情的報道稍為解放,包括「財新網」和《新京報》等媒體開始質疑武漢當局涉嫌隱瞞疫情。其中財新網一篇辛辣的評論直指新加坡和香港早在1月初嚴陣以待,但「內地卻始終波瀾不驚」,普羅大眾沒有戴口罩,鐵路與車站連體溫檢測都沒有,「在疫情重地武漢,更是一派歌舞昇平:118日,百步亭社區萬家宴開席;120日,武漢20萬張文旅惠民券開放免費預約……」

隨着質疑之聲展開,可以預期,大陸當局將全力推動「喪事當喜事辦」的公關慣技,在天災裏頭大力宣揚「感動中國」的人和事,例如吹捧偉大醫護和照顧病父病母的孝子賢孫等,以轉移人民的不滿情緒,營造「中國加油」式的集體愛國情緒。

「中國加油」不是問題,問題在2003年的沙士至今17年,2008年的汶川地震至今12年,中國大陸在應付天災的態度上,似乎還未有跟經濟實力相稱的進步,甚或呈現一種退步。BBC記者在北京街頭訪問了民眾對疫情的看法,大部分老百姓皆顯然毫無防備,揚言「相信祖國」。在中共愈趨強大的宣傳機器操作底下,人民掉以輕心,後果可大可小。

還要再過多少年 才能讓制度說真話?

83歲高齡的鍾南山再度出山,透過公開信息讓防疫戰重拾正軌,值得尊敬。然而17年過去,為何大陸仍得靠這些半退休的重量級人物親自出馬,才敢打開天窗說亮話?在2003年率先向外媒拆穿當局欺瞞疫情的蔣彥永說過:「他們已退休了,他們就能說真話」,中國還要再過多少年,才能讓制度說真話呢?

北京妥處港局 是應對蔡當選最佳起步

<轉載自2020123 明報 觀點版 撰文:王彥晨 台灣新聞工作者>

台灣過去總統大選從未有過如這次般受到香港因素影響,民進黨蔡英文狂取800多萬票,不但國民黨韓國瑜陣營大吃一驚,不少名嘴評論人都跌破眼鏡。選後蔡英文的首場中外記者會,外籍記者半戲謔問她是不是該感謝習近平的「助選」,蔡非常嚴肅地回應,說明她不在兩岸關係上開玩笑。

的確,香港「反送中」由去年中起一連串的演變,深深影響了台灣民心,完全將去年初習近平提的「兩制台灣方案」送入廢紙堆,「一國兩制」的香港先例,讓任何人試圖在台為「一國兩制」行銷都必然徒勞。資深媒體人趙少康說反送中效應如同「海嘯」,實不誇張。

台灣這場選舉在選後出現幾項特徵,其一,投票率高達75%,蔡英文得票之高前所未見,選舉的正當性極高。其二,台灣民意明晰向「一國兩制」說不,國民黨信守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難以為繼。國民黨的兩岸論述如不翻修,再難取得多數民意支持。第三,這次大選後台灣受到的國際各方祝賀之豐沛,也史所未見。

解鈴還須繫鈴人,既然香港情勢深深牽動台灣選舉造成目前結果,北京如果不能解放思想,重新評估港台日趨緊密的連動性,從而先由香港着手,在新任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到任後,以全新的心態和開放的態度應對港人民意,重啟溝通大門,那麼北京不但在香港失敗,也會在台灣失敗。

換言之,北京在香港怎麼做,一定要想到台灣人都睜眼在看,直白地說,香港局面至今,外界始終不能明白北京的決策過程,而林鄭站在前面,後面有北京,前面有港警,所作所為,人民都看在眼中,國民黨因為息事寧人、模糊委婉立場,未能在反送中過程中清楚表態,台灣年輕一代不買帳,轉嫁對反送中的同情和對港府的憤怒,這也不是將一切歸於「港獨台獨合流」而能概括。

相反地,簡化了港人對自由民主的爭取,將民意推到對立面,這鑄下局面長期失控的敗因。另一方面,香港情勢的話語權在台灣則由綠營掌握,因為國民黨自甘沉默。北京在港愈硬,就等於不斷往民進黨蔡陣營送槍炮軍火。這場選戰熱火朝天,最終不能不說,北京在香港誤判也就間接造成痛失台灣。

客觀審視港人民意期待 好好回應

說「痛失」台灣並不為過,選後國民黨短期內難以中興,民進黨仍一黨獨大、完全執政(總統和國會過半),這是自兩蔣以來前所未有的權力集中,北京必須理解,由國台辦出面將立場宣讀重申,絕不能應對民進黨已經啟動的、取得台灣多數民意支持的新興民意「心靈契合」,反而是說一次,讓人討厭一次。正本清源之道,不妨趁台灣大選吸引多數目光,而香港情勢稍見冷卻之際,客觀現實審視港人的民意期待,好好回應,繫鈴之人妥適解鈴,「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港在台在大陸,道理都一樣。

2020年1月21日 星期二

本末倒置 蹉跎歲月


<轉載自2020121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劉進圖 資深傳媒人>

踏入2020年,許多人在問,香港局勢會好轉嗎?社會撕裂能修補嗎?從過去一周發生的事情來看,前景並不樂觀,政府施政本末倒置,政治考慮凌駕現實需要、蓋過理性分析,香港恐怕將繼續撕裂沉淪。

政治計算凌駕政策理性

特首林鄭月娥上周宣布動用100億元,推行10項惠民措施,其中部分是勞工界及基層人士爭取多年的,非常值得支持,例如延長藍領勞工假期至17天,與白領受薪僱員看齊,以及增加過渡房屋供應、研究管制劏房租金、增設失業短期津貼、改善外判工待遇等。不過,有一些措施並無迫切現實需求,如長者2元乘車優惠從65歲降至60歲,與退休年齡從60歲延至65歲的政策邏輯背道而馳,分明是收買人心的政治舉措,違背港府多年來奉行的按市民實際需要發放福利的宗旨。

長者生活津貼的改革是另一例子,取消按資產和入息訂定不同級別津貼水平,本來是林鄭月娥和一眾政務官會強烈反對的事情,如今他們集體打倒昨日之我,是政治計算凌駕政策理性,這種隨意增加經常開支的施政作風,若不加收斂,將為日後特區財赤埋下禍根。

特區首長說沒警暴 完全脫離現實

在大灑金錢收買人心之際,特首上立法會答問題時,公然否認過去半年有警暴問題,而監警會亦以技術理由,擱置發布對示威衝突執法的觀察報告,有監警會專案小組成員透露,專案小組欲約晤元朗指揮官了解「721元朗白衣人襲擊事件」,約了半年仍未能見面,不知如何向市民交代。

過去半年發生了多次嚴重的警民衝突,在傳媒鏡頭下,示威者和執法者都有使用過分暴力的情况,法治社會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現實卻是只有示威者受到調查和檢控,執法者被調查及追究責任的,一宗也沒有!難道香港警隊的執法真的完美無瑕?

儘管有逾八成市民持續要求獨立調查警民衝突,但特區政府一直拒絕,指監警會受理投訴即可,但事實證明監警會沒有調查權,連約晤負責警官也做不到,連發表對事不對人的觀察報告也辦不了,特區首長如今索性說根本沒有警暴問題,這個完全脫離現實、違背理性分析的政治表態,讓人想到早些時特首約晤商界流出的錄音,她說政府除了3萬警察已別無倚靠,真是何等悲哀!

當特區政府讓政治考慮主導施政,選擇漠視社會現實,顛倒是非黑白,違背理性分析,社會的矛盾能化解嗎?社會的撕裂可修補嗎?社會的管治還有前途嗎?答案已經寫在牆上。

100億救海洋公園 不算多


<轉載自2020121 國是港事 撰文:李兆波 香港中文大學國際貿易與中國企業課程(IBCE)聯席主任及會計學院高級講師>

海洋公園準備向政府申請106億元以翻新設施,有人認為不值,有人認為有此需要,我原則上支持,但嫌計劃可以更有火候。

主題公園的設施一定要有新鮮感,否則難以吸引遊客入場。海洋公園的設施很久也未有翻新,加上以海洋為主題的概念很容易被人複製,橫琴的長隆水上王國便是以海洋為主題,規模更大。但原來在全球20大最多入場人次的主題公園中,單是迪士尼便佔了11席,4席是環球片場,餘下的我叫「土炮」即非迪士尼及環球片場只有5席,香港的海洋公園排名20位,比起新加坡的環球片場更高。

為吸團客 公園犧牲人均收入

海洋公園已是連續第4年錄得虧損,而不同於前3年,虧損由原本的每年2億多增至5億多元,但收入仍然維持17億元左右的水平,顯示了成本增加,但收入的增長緩慢,帶來了更大的虧損。

有業界人士告訴我,海洋公園為了吸引旅行團前來,於是要提供高折扣的入場券,而旅行團又有很多節目,不能逗留於園內太長,變相令人均消費不高,這點可以比較香港海洋公園及香港迪士尼樂園的總收入、入場人次及平均收入,前者是人均收入304元,後者是人均收入899元,相差達3倍,原因不單是因為迪士尼樂園在禮品、餐飲及酒店上的收入遠較海洋公園為高,更重要的是海洋公園的實際入場票價比起迪士尼低得多。

從已披露的資料來看,我認為海洋公園可以更大膽、更進取。我以香港迪士尼樂園為例,他們的灰熊山谷及迷離莊園是全球獨有,這可以吸引一些迪士尼的粉絲前來。再以大阪的環球片場為例,它的「哈里波特園區」是一個亮點,要排隊超過1小時才可以入場,想快點的話,遊客可以買快證,這當然要付費,於是帶來了額外的收入。

保「獨一性」 設施須版權防抄襲

這個「獨一性」是競爭學上重要的一環,它是管理學大師米高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在其著作中的重點,原本不是叫獨一性,而叫差異化(Differentiation),即你的產品或服務與競爭對手最大的不同之處。在這次新建議中,我擔心的是差異化程度不高,競爭對手容易複製,也未必能吸引到遊客。

想加強獨一性,一定要有版權,迪士尼、環球片場等的設施有版權,別的樂園不可以抄襲。機動遊戲基本上差異不大,海洋生物在很多以海洋為主題的樂園也是差不多,可以不同的是一些體驗。如在大阪的海遊館,遊客可以親手接觸魔鬼魚,是免費的,那裏也有很多交互式展覽,可以近距離接觸海洋生物,這都是另類的體驗。

增體驗刺激 可模擬地震海嘯

不少市民及議員可能會認為100億元是很大的數目,其實在3年前香港迪士尼擴建Marvel主題區、魔雪奇緣主題區及擴建城堡,也要花費109億元,主題樂園的設施不是建造那麼簡單,更多的時間及金錢是花在設計方面。海洋公園這次擴建要106億元,在主題樂園新設施中,實在不是很多的金錢。

我說可以更有火候的是遊客喜歡體驗及有點刺激的東西,既然以海洋為題,可以讓遊客體驗海嘯、地震等帶來的破壞及影響,又或是讓遊客坐進小型潛艇進入海洋館參觀,或是利用模擬技術讓遊客感受潛進深海探險的情境,當中當然可以加入一些「意外」的情節,如遇上海嘯、大白鯊等。海洋公園一直強調保育,我不是說保育不重要,但單以保育、教育等,恐怕難以支持一年近20億元的開支。

增建會議設施 吸商戶客

除了是園內的體驗,園內可以增設舉行會議的設施,令一些大型企業可以考慮在市中心酒店以外的地方舉行會議、周年晚宴等,以增加收入,也可以和這些企業維持好的關係,易於推廣在秋天周末晚上舉行的企業員工夜。

香港的兩個主題公園過去為香港帶來了很多旅客及龐大的經濟收益,單以主題公園來說,其實盈利是不高的,更要定期有為數不少的資本性支出,以注資或借貸來進行,以維持競爭性。

這有點像一位美少女(當然也可以是美少男),要定期用很好的化粧品、整容、激光去斑等,不做的話,競爭力下降,做了的話,可以維持競爭力。

港景點不多 維護公園有必要

這位美少女過往為香港及區內的人帶來無數歡樂,現在她的粧已經開始溶了,皮膚也開始差,但原來她的粧容也可謂曾經「叱咤一時」,連區內另一位美少女也參考其化粧技巧,而且更為艷麗,因為連其化粧師也被挖角,證明她原本是有競爭力的。現時區內有很多有競爭力的主題公園,而香港的旅遊景點已不多,維持海洋公園的競爭力是有需要的。

2020年1月18日 星期六

貫徹按機制辦事原則 盡早公布監警會報告


<轉載自2020118 社評>

監警會聽取法律顧問意見後,延遲發表審視警方反修例風暴執法情况的報告,直至一宗涉及監警會調查權力的司法覆核有裁決後,再作決定,外界關注報告會否胎死腹中。本港監警制度存在先天缺陷,監警會獨立性和法定權力不足,影響了公信力,今次爭議再次突顯監警會面對的公信力困局。監警會「等埋」司法覆核裁決,雖說是尊重法治和法庭權威,然而法庭並沒有頒下禁制令,禁止監警會公開報告。既然政府強調要按機制辦事,由監警會審視警方執法情况,便應設法讓報告早日公諸於世。倘若報告可能長期束諸高閣,政府更有必要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徹查反修例風暴真相。

司法覆核為由延公布 監警會公信力成死穴

反修例風暴持續多月,警方執法成為爭議焦點之一,「警暴」指控不絕。去年7月,監警會主動成立專案小組,審視警方在反修例風暴中的行動。近日監警會主席梁定邦表示,專案小組已寫起數百頁報告,正做核實工作,下月初可提交首階段報告,未料事件發展突生枝節。本周中,監警會召開特別會議,以高院批准一宗審視監警會工作權力的司法覆核申請為由,決定延後公布報告,直至案件有結果後,再討論發布日期。

監警會所提及的司法覆核案件,於去年10月提出,入稟者質疑,監警會「主動介入調查社會騷亂事件」,是越權做法,違反《監警條例》,因為條例並沒有賦予會方主動調查權。高院認為有值得爭辯之處,上月底批出司法覆核許可。司法覆核案件可以纏訟多年,監警會若要「等埋裁決」,報告隨時長期束諸高閣,即使未有胎死腹中,估計也要拖延多年才有機會公開,相信很多市民都不希望見到這樣的情况。

監警會公信力受質疑,根源在於權力不足、不夠獨立,今次延後發表報告引起爭議,正正突出這兩個死結。放眼英國和加拿大等地的監警機構,均有獨立調查權,甚至有蒐證等權力。相比之下,本港《監警條例》表明,監警會沒有主動調查權。監警會表示,他們就反修例風暴所做的主動審視,只是「找出事實」(fact-finding),沒有違反《監警條例》,惟高院認為確有需要釐清監警會有否越權,倘若法院裁定會方一些資料蒐集工作,性質屬於調查,報告有可能受到法律挑戰。不過話說回來,若非本港監警會權力這麼有限,也不會有這宗司法覆核官司。

監警會表示,明白及早發布報告符合公眾利益,惟法律顧問認為,案件已進入司法程序,監警會考慮到裁決的可能影響,作出今次決定,會方對此深表遺憾。香港是法治社會,當然需要尊重法院,問題是監警會獨立性受質疑,不管會方如何強調延遲公布是要「尊重法庭」,難免有人懷疑決定背後「另有所圖」。

針對反修例風暴警方執法問題,政府一直強調按機制辦事,交由監警會處理。一些人期望,監警會報告出爐後,政府可以視乎社會反應,重新考慮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現在報告發表遙遙無期,無疑是迎頭潑了一盆冷水。對於今次監警會的決定,有人認為監警會主席梁定邦是資深大律師,沒有理由後知後覺;有人則指出,高院上月底已批准司法覆核申請,質疑監警會為何拖了這麼久,才在報告快將發表前煞停。外界懷疑監警會不過是在配合政府和警方,「司法覆核」僅為藉口,監警會不夠獨立,公信力不足,當局要爭取信任,確是談何容易。

現今香港政治鬥爭至上,「玩程序」成為常態,由議會拉布到濫用司法程序,為求達到政治目的,各方鬥鑽空子。制度機制的存在,本是用來解決問題,現在卻是不斷製造問題,拖社會後腿,令香港寸步難行。監警會延後發表報告,除了尊重法庭法治,背後是否有其他政治考慮,各方說法莫衷一是,難有定論,不過法庭也沒有就司法覆核案件,頒布禁制令,阻止監警會公開報告。既然當局強調按機制辦事,由監警會處理警方執法問題,便應該早日完成工作,讓事情乾脆有個了斷,而不是拖泥帶水。

鬥爭至上人人鑽空子 扭曲制度港寸步難行

只要法院不反對,監警會報告應該盡早公開,給公眾一個交代;倘若法庭日後真的裁定監警會越權,大不了只是宣告報告無效。反修例風暴以來,我們一直呼籲成立具有法定調查權力的獨立委員會,徹查風暴成因始末、從中汲取教訓,警方執法、示威暴力、外部勢力介入等議題,均應包羅其中。設若監警會報告公布無期,政府更應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為了重建公眾信任減少揣測,當局亦應全面檢討和改革監警機制。

2020年1月17日 星期五

自絕於新世代 何以管治


<轉載自2020117 明報 觀點版 撰文:葉健民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和很多朋友一樣,我上周也跑到台灣去觀察中華民國總統和立委選舉。其實已經看過好幾次台灣選舉,甚至完成了一個「小英周期」,親身目睹過蔡英文落敗、勝出和順利連任。但今次的心情有點複雜,這當然和香港過去7個月發生的抗爭有關。大家走在凱達格蘭大道盡情叫喊,聲嘶力竭去對自己心儀的政黨表示支持,不會受到催淚煙攻擊,也不用擔心晚上能否平安回家。碰到了執勤的當地警察,忍不住要邀請合照,因為實在很久沒有碰上不打人罵人、和藹友善的警務人員。可以再次體會到免於恐懼的表達自由,原來是很爽的一回事。但那幾天每逢被發現是香港人,對方總會說句「加油」、「辛苦了」,甚至「謝謝」,感覺其實有點慚愧。一來自己不是「手足」,從來沒有走到過最前,頂多是寫過一些文章、公開說過一些話支持運動。二來我不覺得台灣朋友要感謝香港,雖然很多人認為香港因素是民進黨大勝的關鍵原因,但我認為台灣的民主,是他們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和犧牲換回來的,而蔡英文的勝利,也是台灣人對自己生活的集體抉擇。「反送中」確實掀動了情緒,影響了選情,但我相信最後的結果,更多是大多數台灣朋友對自由和尊嚴的執著和堅持所致。在「發大財」誘惑和受打壓的恫嚇下,大部分人還是用選票去表示跪不下去,這才是真正的了不起。台灣人要感謝的,是他們自己。

從政者無法跟上時代變化 必敗無疑

但這場選戰的最大啟示,是假如從政者無法跟上時代變化,便必敗無疑的道理。今次台灣選舉兩黨對決高下立見,很多人着眼於中國因素,但國民黨也只能怪自己竟然可以如此疏遠青年,自絕於新世代。年輕選民從來都是民進黨重要的爭取對象,蔡英文政府4年來最大的動作,就是通過同性婚姻法例和年金改革。前者一直為台灣年輕人所關注,也符合他們對個人權利平等價值的追求;而後者是不惜犧牲長者的實際經濟利益,以保住年輕一代未來的退休保障。相反,國民黨處處顯得與年輕人格格不入。觀選期間,被安排參觀國民黨總部,感覺彷彿回到了民國早年。甫入大樓,義工們便一再要求在場人士先向孫中山先生圖像鞠躬行禮。進入會議室後,負責接待的黨工更煞有介事的說明這個座位是時任主席吳敦義的位置、前排又是什麼重要人物的專座。那種對權力的膜拜和尊卑有序的講究,與21世紀講求的平等問責、一切權力來自人民的觀念,牛頭不搭馬嘴。

年輕選民用票拒絕韓國瑜一套

韓國瑜的政綱重點,在於「發大財」「有錢賺」「有飯吃」,強調兩岸關係良好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年輕人當然要吃飯,台灣大學畢業生工資水平多年來停滯不前,也是事實。但問題是國民黨由始至終沒有辦法說服年輕人,倚靠中國大陸,自己的生活便一定可以得到改善。台商到大陸設廠,減低了生產成本,產品轉銷外地,也帶來可觀利潤。問題是這種兩頭在外的經濟結構,為台灣民眾帶來實質的經濟好處,並不明顯。兩岸加快經濟融合如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帶來的經濟利益又怎樣合理分配,國民黨一直沒有為年輕人提供一個完整的論述和構想。

這些面對經濟全球化必須解決的問題,當然並非台灣獨有,但問題是在兩岸關係的特殊處境下,這種互動往往多了一層的政治含意。例如蔡英文為了拉攏年輕人,刻意與以調侃女性出名、深受年輕一輩歡迎的台灣網紅「波特王」來了一次互動。但結果因波特王稱蔡英文為總統,引來原本合作的內地企業終止合約。這完全是4年前選舉前夕,女歌手周子瑜因持中華民國國旗被要求道歉的翻版。對很多年輕人來說,這說明了背靠大陸的政治代價,就是要吃飯只能屈從對方無理要求,想發財便要接受這種尊卑關係。即使是對那些計算實利的年輕人,看見這種未見其利先見其害的情况,也不見得會輕易被韓國瑜所說服。而對那些在物質生活以外還有所追求的一群,國民黨鼓吹台灣未來在大陸的狹隘視野,和強調要多與容不下自己信奉的普世價值的國度多加親近的主張,更是完全聽不進耳。對於他們來說,台灣和自己的未來,在於與世界接軌,取決於國際社會的認同和接納,為一時經濟好處臣服於中共,便等於完全放棄這種軟實力,自斷雙臂。這種想法是否過分誇張或者不切實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年輕選民用手上一票拒絕了韓國瑜的一套。

港新生代早已唾棄建制集團

我們的林鄭班子,又何嘗不是與國民黨一樣,對新世代茫無頭緒完全脫軌,結果也是碰個焦頭爛額。回歸以來,特區政府的香港發展論述,是沒有中國大陸香港只有死路一條,而年輕人的唯一出路,在於回到內地謀生。從客觀經濟條件來說,這種提法並非完全錯誤,但這種把香港從國際大都會自我矮化為另一個中國城市的構想,並未為大多數年輕人所接受。我們的年輕人,從來面向世界,特區官員卻告訴他們,未來就在大灣區,一帶一路才是將來。新世代擁抱西方價值追求民主自由,對不公平不公義總愛據理力爭,但官僚政客強調的是中國國情中央規定,《基本法》沒有的你們便不應問不要吵。回歸22年,隨着特區政府行事愈趨大陸化,與新世代的距離便愈拉愈遠。香港固然沒有民主,我們不似台灣朋友手上有票,但不少人早已用腳投票,經濟條件較佳的年輕人,在初中階段已經選擇離開香港。留下來的,對特區政府為配合中港融合、不惜離棄本地價值和常規的種種政策制度心存不滿處處抗拒,早已埋下新世代與政府衝突的種子。對於那些堅決抗爭到底的年輕人,管治班子完全無法理解。對林鄭來說,唯一的合理解釋,是他們入世未深受人唆擺,又或者貪圖好處被人利用。所以對於這些屢勸不改的年輕人,只能用懲罰打壓的方式去處理,因為他們並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林鄭的「母親論」、羅范椒芬的「free sex」說,以至陳健波的「收成期」,充分說明建制派對新世代的輕視、無知與敵意。由始至終,他們都沒有能力也從無真正試圖去掌握新世代的處境、想法和語言。這群活在雲端唯權唯上的治港班子,以為是自己放棄了年輕人,令他們不能搞事生非為自己添煩添亂,實情是新生代早已經唾棄了整個建制集團,徹底否定了特區政府的管治權威。

政府新近推出的一套止暴制亂宣傳片,以一句「Hong Kong is on」作結。當這群離地局長們齊聲叫好拍板收貨之際,在場的年輕政務官究竟有什麼感受?我想除了在滴汗之外,他們心裏應該出現了一個數字……

2020年1月16日 星期四

林鄭紓困10招 減撕裂成效微

<轉載自2020116 經濟日報 國是港事 撰文:李兆波 香港中文大學國際貿易與中國企業課程(IBCE)聯席主任及會計學院高級講師>

特首林鄭月娥剛公布新一輪的紓困措施,當然有好過無,但不少沒有時間表,如增加法定假期至17日、長者生活津貼增至3,585元、劏房租務管制,這些似是空談。

措施無協調 應設劏房「消失」死綫

因為以往政府推出的政策,一直都是在細節上出了問題,大家可以從2018-19年度預算案派發4,000元時的亂局可見一斑。

去年年底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的紓困措施,如寬減電費、公屋免租及學生津貼等,涉及款項216億元,這次再推出另外一些紓困措施,給人的感覺是沒有協調,而特首要籌謀的,應該是較為長遠的政策,而不是一些短期的措施,她似乎是與財爺調亂了角色。

當然,這次紓困措施也不是一無是處,如為每月收入低於7,100元的僱員或自僱人士代供強積金,雖然最後為他們帶來的金額不多,供款30年約有24萬元,即現在的10萬元左右,可以當作政府給他們10萬元,但這些低收入的人可能現在儲不到錢,這措施可以說是「政府幫他們儲錢」。當然,30年後的24萬元可能在其時已是微不足道,但總好過沒有。

2元乘車降至60 借花敬佛

這些措施其實應該一早便要做,如改善外判服務員工待遇,一直以來都是問題,不是等到今時今日才去做。另一個是劏房問題,最理想的政策是定下一個日子,如某年某月某日,要把劏房從香港中消失,而不是提出這個連日期也沒有的劏房租務管制或增加甚麼過渡性房屋。

至於2元乘車優惠覆蓋年齡層下調至60歲是好事,但大家不要忘記特區政府在每程港鐵車程中收取約2.5元作股息,這些優惠其實是納稅人付出的,說真的又不是甚麼的優惠,政府應該要減少從港鐵中收取數以十億元計的股息,才是上上之策,否則又是借花敬佛,沒有甚麼大不了。

再者,國家積極推動大灣區,很多人喜歡把香港和深圳比較,香港雖仍然有很多優勢,只是漸漸被別人拉近,以乘車優惠來說,深圳市政府已給予拿回鄉證的60歲或以上港人免費乘當地的巴士及地鐵,不少長者也乘此便利往深圳消費,但香港仍然要收2元,而且一直都是65歲或以上,這點似乎又是後知後覺,也不到位。

房策未有遠見 欠時間表恐空談

環顧這次推出的所謂紓困措施,一直以來都是政府應該要處理及要積極處理的問題,例如房屋問題,因為它是動亂的導火綫之一,可惜政府仍然只是拿過渡性房屋,劏房租務管制來應對,看不出是有遠見和謀略,沒有時間表的那些更是空談,給人的感覺是沒有深入思考便說出來,和急急推出《逃犯條例修訂》的情況一樣。

去年特區政府強行推出了《逃犯條例修訂》,帶來了社會動盪與暴力,香港的法治根基也被動搖,社會也出現了嚴重的撕裂,主事的官員仍然在位,彷彿像一位曾經放火燒屋的頑童,家園被其玩火的行徑差不多燒清光,火警撲滅以後,頑童終於幫忙做家務,清潔地板,父母回家時拿拖鞋給父母等,這些都是這頑童從來不作的。

我想特首在此時此刻推出這些如「幫父母拿拖鞋」的措施,作用不大,我在本欄曾提出要做便要做得震撼點,如免費讓大家乘地鐵一年。下月政府將會公布財務預算案,這10項紓困措施當中,有不少似乎是財政司司長的範圍,特首似乎是不知道自己的角色,也似乎是想減少她在歷史中的負面批評,但我相信很難了,大家也知道,將來史書對此人及某些司長局長的評價會是如何,而這些短期的紓困措施,更顯示了其無知與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