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人才無疆界 恐共敏感礙發展

<轉載自201255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何建宗 三十會>
梁振英當選後,其私人助理陳冉擔任候任特首辦項目主任,引來爭議,包括她尚欠3個月才成為永久居民、曾任共青團成員、還有所謂「用人唯親」等。
這場爭議是一場必要到來的小風波,但在回歸15年的今天發生,事實上反映了不少深層次的矛盾。
說它是必要到來的風波,道理明顯不過。梁振英是在泛民主派及建制派既得利益的反對下當選的,他面對的政治形勢和輿論環境遠比他所有的前任惡劣!雖然他擁有半數市民(尤其基層市民)支持,但這些支持都是「默默」的居多,而大家見到的競選或助選班子,多是已退休的高官或年輕的專業人士,他們雖滿腔熱誠,但既不像泛民政客般靠Soundbite取悅傳媒,也不像商界般有大量資源和人脈關係,政黨和傳媒對他們予以打擊,對其選票或銷量都是有益無害的。
港人對內地認識少 亂掀矛盾
這場風波反映了兩個很突出的矛盾︰一是香港人究竟對內地的認識有多少。有關共青團或共產黨的爭論不是始於今天。記得去年11月,嶺南大學學生會候選內閣主席,來自內地的廖維懿承認是共產黨員,引起其他閣員的不信任而解散內閣。
筆者任職於香港大學,深知優秀學生入團入黨是平常不過,以為大學生才會引發這種無聊的爭拗,想不到今次連陳冉一個前共青團員也可引起軒然大波!近日不少評論(包括親泛民的蔡子強先生)已清楚指出,內地共青團員接近8,000萬,大多是高中時被老師邀請加入。香港人對這樣一個在內地極為普遍的身份引起莫名的恐懼,只能證明自己的無知。雖然回歸已經15年,但筆者愈來愈感受到,內地人(無論官員、學生及平民)對香港的了解比香港人了解內地深入得多。
狀元南下 面臨融入社會問題
第二個矛盾是,內地專才能否和如何融入香港社會。回歸15年,但屈指一算,自從1998年香港賽馬會資助第一批內地生來港讀大學本科,至今也有14個年頭,內地生的比例也從2%增至超過10%。每年來港就讀的本科及研究生近9,000人。這批學生不少是內地狀元,畢業後可以留港找工作,究竟他們能否融入香港,香港人又是否歡迎他們?
三十會於去年曾經進行「香港及北京年輕專業人士處境研究」,通過焦點小組及網上問卷調查,了解和比較兩地專業人士面對的問題。除了個別行業以外,最令我們關注的是跨境專業人士的處境,包括內地工作的香港人,及在港工作的內地人。在其中一個焦點小組當中,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在1998年至2000年來港讀本科的內地朋友,他們經過十多年時間,不少已融入香港生活,操流利廣東話,甚至與香港人組織家庭。相對來說,在香港就讀研究院,或海外來港的內地人(又稱「海歸」)融入香港的程度,要比在香港讀本科的低得多。
各地爭取人才 港無政策挽留
馬克思曾說︰資本無國界。在這個全球化的知識型社會,人才也無分疆界,都是各地爭取的對象。在香港,優秀的學生爭入3間較好的大學,但最優秀的學生卻被全世界的優秀大學爭相取錄!可惜香港政府並沒有任何政策吸引及留住內地在港的人才,而香港人近來的「蝗蟲論」及對團員黨員的「敏感症」發作,對於自稱亞洲國際都會的香港吸引優秀內地人並沒有幫助。
說回陳冉,當筆者知道這位先被清華取錄,後讀港大新聞學學士和金融碩士的姑娘到候任特首辦任職時,最大的驚訝不是她的背景,而是她竟肯接受等同二級行政主任的微薄薪酬!說句不客氣的話,她領取的工資很可能是港大同屆金融碩士畢業同學中最低的。
從另一個角度看,一個高材生放棄在內地及香港商界的發展機會,甘願參與發展並不成熟的香港政治,實在其志可嘉。這與一些議員以她尚欠3個月才住滿7年為由,大肆口誅筆伐相比,誰人心胸狹窄,誰人目光遠大,不是十分清楚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