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6日 星期一

北京在美台關係上的三大誤判

<轉載自2018716 明報 筆陣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這幾天,兩岸與中美之間矚目的互動,勾勒出兩幅耐人尋味的弔詭畫面。

兩岸與中美的兩幅弔詭畫面

3天前,如日中天的習近平在北京高規格熱情款待連在野的國民黨都不能代表的台灣「過氣人物」連戰,並在這幅拼湊出來的「習連會」上,數十年來如一日地繼續高唱「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另一邊廂,作為行政院部會之一的台灣現任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則於今日公然啓程前往沒有外交關係的美國華府作公務訪問。兩幅既微妙又詭譎的畫面接連而來,一方面突顯了近期美台互動熱絡、關係不斷「升級」的現象;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崛起後自信地傾向以「實力主義」來處理台灣問題的北京,仍顯露出不得其門而入的窘態。

就在陳明通啟程的10天前,筆者拜訪了陸委會並與陳主委就兩岸關係與台港關係單獨會晤了一個多小時。還以為基於兩岸關係持續陷入僵局,連帶影響外交方面接連失去兩個邦交國,恐怕主委心情多少會有些納悶乃至沉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久違的阿通雖然略顯消瘦,卻是一副精神奕奕的神態,笑容間流露出處之泰然的自在與自信。同一天,北京國台辦主任劉結一會見了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擺明是要牽制即將出訪美國的陳明通及即將上演的陳與美國政界的互動戲碼。然而就在翌日上午,美國兩艘導彈驅逐艦靜悄悄地通過了台灣海峽。

那麽,究竟為何陳明通如此自信?或許從他強調以國際格局的結構性變化來看兩岸關係的觀點中,可以獲得解讀的線索——近期美中台三角關係互動的連鎖效應。

近年來圍繞台灣議題與國際環境變化的關係上,北京存在一種觀點,即傾向認為「只要中美關係搞好了,台灣就跑不到哪裏去」。如此思路確實有其一定的客觀依據,即穩住了對台灣有絕大影響力的美國,「台獨」自然而然就「失去了靠山」。然而如今的中美關係因貿易戰搞得灰頭土臉,大陸甚至自顧不暇,還罕見地呼籲國人要「共克時艱」,與崛起後20年來一副「厲害了,我的國」的自大與自傲的神氣之態大相徑庭。

美台摸索邁向「準軍事同盟」關係

在中美關係日趨詭譎之際,我們卻看到美國與台灣之間快速地走近,華盛頓如流星趕月般推出一個又一個強化美台關係的法案與措施。而這些無一不是挑動北京的敏感神經,無一不是衝擊北京的底線。

自從特朗普當選總統之後,先是一通與蔡英文的電話,就已搞得當時北京的智囊人仰馬翻。然而大家還沒定神,華府就迫不及待地不斷加碼:先有呼籲美台軍艦互泊的《國防授權法》,繼而有鼓勵美台高層互訪的《台灣旅行法》;此外還有白宮容許美國國防產業業者提供台灣自製潛水艇的技術、在高雄舉辦美台國防產業論壇、邀請台灣軍隊參加美國主導的亞太軍事演習、美國國務院要求派陸戰隊進駐駐台機構美國在台協會,以及上述言及的讓兩艘美國導彈驅逐艦穿過台灣海峽等。

就其敏感度而言,這些法案與措施一旦一一落實,美台關係將不僅從「民間交流」提升到「準外交關係」,甚至邁向「準軍事同盟」關係。然而,北京的反應呢?

眾所周知,中南海早就將「台灣問題」定位為「核心問題」,是對外關係眾多因素中的重中之重。弔詭的是,面對華府這些目不暇給、不斷衝擊中美關係的「爆衝」,北京並沒有出爐有效的反制措施,甚至抗議的層級也僅停留在外交部聲明,既沒有召回中國駐美大使,甚至也看不到王毅外長召見美國駐華大使表達抗議。似乎又一次印證了外交部「雷聲大雨點小」的慣有「無為」應對模式。

北京三大誤判的後果

其實,北京面對美國超乎想像地快速提升與台灣的關係,錯愕之餘卻手足無措,如實地反映了北京對華府圍繞美台關係的三大誤判。

第一,誤認美國永遠只不過是在「打台灣牌」,並非「來真的」,不認為是美國對台政策的重大改變。這種思維一方面延續中美於1979年建交以來,美國以本國的國家利益為優先的判斷,傾向認為美國只是視台灣為與北京討價還價的籌碼,甚至台灣會被美國「用完即棄」;另一方面也是被特朗普強調「交易外交」的障眼法所蒙蔽。

第二,誤讀了白宮與國會——甚至眾議院與參議院——在台灣議題立場上的不一致。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賈慶國在美國眾議院通過《台灣旅行法》後表示,參議院通過的可能性不高,甚至揚言美國一旦通過台旅法,將可能導致中美斷交。然而後來參議院也和眾議院一樣,無異議地全票通過,緊接著特朗普總統也簽署了該法案。作為中國對美關係的重要智囊,錯誤評估美國對台政策的思維,尤其是對美國國會支持台灣力量的誤讀,影響之大不言而喻。

第三,過度樂觀地認為基於40年的邦交關係、崛起後中國大陸的實力(包括持有龐大美國國債),以及中國外交部及大使館對美國的警告、恫嚇與反制措施,將對美國對台政策起到一定的克制效果。譬如,針對美國《國防授權法》,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曾高調表示「美國軍艦抵達高雄之日,就是我解放軍武力統一台灣之時」;崔天凱大使還就授權法、台旅法及《台灣安全法》致信美國參眾兩院外交關係及國防委員會的高層議員,警告法案通過將導致「嚴重後果」。姑且不論此舉是否涉嫌干預影響美國國會立法議事,從結果來看,這些具威嚇性的警告並不具任何效果,也反映了中國大陸多年來在游說美國國會方面的成果完全失敗。

儘管不能否定特朗普的「交易外交」用在台灣議題上的可能性,而美國通過的國防授權法及台旅法如何落實,也仍有待觀察,然而近期一系列美國強化與台灣關係的措施,顯然已不能停留在將之視台「打台灣牌」的層面。誠然,無可否認美國是以自己國家利益為優先,然而如今的美國無論是白宮還是國會,在台灣海峽議題上已達成高度共識:(1)台海兩岸力量對比日益懸殊,台海現狀可能無法維持,一旦台海現狀被改變,美國的亞太戰略及領導地位將崩潰,不符合美國國家利益;(2)國力日益膨脹的北京不斷地向台灣施壓,美國對此不能坐視不理。

換言之,美國朝野已高度一致地將維持台灣海峽現狀與美國國家利益直接掛鈎。倘若讀不懂美國強化與台灣關係背後這一政策思維的質變,以及促成此變化的「中國」因素,那麼北京的智囊恐怕還將繼續誤判,或繼續沉溺於「厲害了,我的國」的自我陶醉,不僅無法找出真正藥方,制訂不出因應新形勢下的對美戰略,也將進一步失去有效掌握台海制高點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