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8年7月30日 明報 筆陣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北京本月24日以台灣民間發起「你是否同意,以『台灣』(Taiwan)為全名申請參加所有國際運動賽事及2020年東京奧運?」公民投票案連署為由,在東亞奧林匹克委員會(EAOC)臨時理事會發起表決,結果決定取消已於2014年通過的台中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EAYG,以下簡稱「東亞青運」或「青運」)的主辦權。
此次青運事件再次如實地反映了中國大陸崛起下北京以「實力主義」來「處理台灣問題」的特徵,也折射出台灣積極拓展國際生存空間屢屢不得其門而入的困境。然而,事件的結果對改善當下詭譎不穩的兩岸關係並沒有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反而突顯了無論是台海兩岸與還是紅綠藍三方都沒有贏家的「三敗俱傷」局面。
沒有交集的兩岸邏輯
被台灣政府及部分輿論形容為「粗暴」、「惡劣」、「蠻橫」的此次中國大陸奧委會所採取的行動,對北京而言,卻是理由充足及「很有必要」的措施。根據國台辦的說明,首先北京將起因歸咎於台灣民間正在推動的「東京奧運正名公投」,認為此舉是企圖「改變奧運模式」及明目張膽違反國際奧委會於今年5月決議通過禁止改變台灣參賽名稱的《洛桑協議》,認為台灣的這些動作,使此次國際運動會面臨極大的政治風險與政治干擾。
其實,激怒北京的還有另一個「禁掛五星旗公投聯署」運動,即禁止在台灣公共場所懸掛、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儘管民進黨政府法務部已經表明反對態度,通過的可能性不高,加上即使通過而成為法律,仍然會有豁免條款等,因此不影響在台灣舉辦奧會相關的體育賽事,或跟隨奧會模式的運動會。但是,對北京而言,顯然不願意看到如此對國旗的限制在台灣發生。
無論如何,北京就此次事件嚴厲指摘「縱容公投的民進黨當局和推動公投的台獨勢力」需承擔全部責任,只不過,北京此次強悍的行動及列舉的理據是否得到台灣社會普遍的認同,則是另一個問題。當青奧被取消的消息傳來,民眾在失望、錯愕、震驚乃至憤慨之餘,雖然各種意見紛呈,輿論即使存在理解北京的意見,然而公開贊同北京做法的聲音卻非常弱小。
代表官方意見的台灣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強調,台灣並沒有改變奧會模式,並說明公投案是民間自主發起,為人民表達意見、言論自由的權利,目前仍在聯署階段,能否成案還是未知之數;而且該公投針對的是2020年東京奧運,並非青運。加上即使公投通過門檻,也只是台灣單方面的建議,就如此次青運事件一樣,在中國大陸不支持的情況下,以及前述《洛桑協議》的限制,國際奧委會根本不可能通過台灣要求的正名。因此,一般台灣民眾在失望之餘,也傾向將中國大陸此次行為視為近期對台灣不斷升級的另一次「霸凌」行動。
三輸的博弈遊戲
部分幸災樂禍的大陸網民另當別論,重點是這場人人都失望的驚險博弈遊戲,究竟有贏家嗎?
台中市政府是在2014年10月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取得東亞青年運動會的主辦權,原預定於明年8月24至31日在台中市舉行。除了台灣(中華台北),還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南韓、北韓、香港、澳門、蒙古、關島等9個國家或地區,近2300名運動選手及隊職員前來參與14項賽事,也是台灣第一次舉辦奧運體系的國際賽事。為此,台中市已投入6.7億多新台幣,整體的規劃也在進行,包括在台中洲際棒球場舉辦開、閉幕式等。
換言之,取消青運,使台灣失去了一次展示國際能見度及眾多台灣青年選手參與國際比賽的機會。不止於此,綜觀此次東亞奧委會就北京強勢運作下的投票過程,台灣國際處境之艱難更是表露無遺。雖然有日本理事表達對停辦青運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的疑慮,日本最終仍不敢得罪北京而投下棄權票。而在東亞冷戰時期曾是反共兄弟國的南韓,儘管延續10多年的亞洲韓流現象始於台灣,此次卻無情地站在北京這邊。
兩岸三方都得到教訓了嗎?
不僅台灣整體是輸家,在此事件上,無論是民進黨政府還是在野的國民黨也都不是贏家。執政的民進黨沒有準確評估北京的出手力度,造成今天的局面,作為政府自然需要負一定責任。事實上,就台灣的社會脈絡及民意基礎而言,儘管以「台灣」名義參與體育賽事等國際活動似乎是合情合理,然而民進黨政府顯然低估了「公投」的敏感度,及當下的北京動輒以實力來應對台灣挑戰的懲戒模式。
另一方面,國民黨的反應卻也沒有在台灣得到掌聲,甚至加深了部分中間選民的反感。儘管許多中間選民不見得會聽從民進黨的呼籲,團結起來,一起來抵制北京的霸凌,然而看到國民黨只會槍口對內的回應姿態,卻也難以認同。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事後明確表示,此次事件的癥結在兩岸關係,吳還藉此繼續批評蔡英文政府的兩岸政策及處理兩岸關係的執政能力,似乎與北京國台辦的立場一唱一和。
至於將於今年11月的九合一選舉與現任民進黨籍林佳龍爭奪台中市長寶座的盧秀燕,在回應此事時,則是從頭到尾一味地呼籲政府竭盡全力繼續努力,希望能挽回被剝奪的主辦權。然而,無論是吳敦義還是盧秀燕的回應,都沒有對北京的任何批評,猶如坐實了「淪為北京代言人」的指控。
那麼,北京是贏家嗎?顯然也不是。
此次東亞青運是繼2009年高雄第8屆世界運動會及去年台北第29屆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後,台灣又一次難得爭取到的國際體育盛事,卻因北京的強勢干預而無情地流產。儘管不是所有台灣民眾都支持公投行動,卻也不認為北京有必要作出如此決絕的懲罰行動。
再者,經歷了1990年代民主化及本土化洗禮的台灣社會,對「台灣」作為代表自己名稱的認知已達成相當高的共識,包括大部分的國民黨支持者在內。因此,主流民意對既不承認「中華民國」,又把「台灣」視為洪水猛獸的北京的「霸權」態度並不接受。不難想像,此次東亞青運事件,恐怕只會加深台灣社會對北京的負面印象,對還不至於完全放棄「寄望於台灣人民」的北京,恐怕適得其反。
東亞青運事件,一場人人失望、沒有贏家的博弈遊戲。經此一役, 兩岸三方已從中得到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