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

國際介入 蔣毛1945會談後分道

<轉載自201511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

馬習會為相隔66年的兩岸開創新的一頁,回顧過去,南韓《中央日報》7日即在頭版頭條以「蔣介石和毛澤東出席1945年國共重慶會談」的歷史照片,以「拍了這幀照片即分道揚鑣」的兩人為題,回顧與展望兩岸的歷史一刻。歷史上兩岸領導人的重要會談──蔣介石與毛澤東在重慶的10次會談,成敗得失如今也成為借鑑。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與毛澤東在重慶進行了至少10次會談,初期以禮節性為主,繼之以整編軍隊數量為焦點,最終國共簽訂了《會談紀要》,學術界對重慶談判的研究與著述頗多,隨著《蔣介石日記》的公開,過去對會談的誤讀,近年則陸續獲得澄清,包括過去研究者多認為蔣介石對中共的和談是假,但從日記看來,會談前他確實已訂有基本方針。

國共和談 蘇美介入

大陸國共關係史學者劉大禹依《蔣介石日記》指出,國共和談前,蔣介石已擬定對中共的基本方針:軍事上「共部之處理」,政治上「決予其寬大待遇,如其果長惡不悛,則再加懲治,猶未為晚也」,雙方的首次會談,雖停留於相互寒暄層面,蔣表現出對毛的尊重,並未認為毛是「應召」前來,或有「君」、「臣」之分。

抗戰結束後,國共之間的地盤爭端不斷擴大,且涉及蘇、美的介入,張家口、山海關、秦皇島等軍事重鎮皆由蘇聯軍隊占領後轉交給中共。蘇聯此舉,對國共雙方均產生心理上的影響。中共感受到了蘇聯的支持,在談判中態度自然不會軟化;蔣介石則大表對蘇聯介入的不滿,曾嘆:「嗚呼,抗戰雖勝,而革命並未成功。」

在後世研究學者看來,國共會談以失敗告終,與國際勢力介入大有關係。蔣介石就在日記中指毛澤東「近來態度從容,交涉拖延之故,其必等待美國政策之轉變,期望國際共同干涉內政也」,並明顯感到國際情勢「環境險惡,實為抗戰期間所不及,因之自朝至暮,幾乎無片刻之暇咎」。

蔣毛角力 未有共識

毛澤東當時一邊和蔣介石談判,一邊在準備工作中安排「設法向敵偽購買子彈,愈快愈多愈好,同時注意從敵偽撤退區收集軍用資材為持久計」。在毛澤東看來,在人心向背、蔣介石自己的困難和外國的干預之下,重慶會談必有收獲。

蔣毛雙方在多方勢力的角力,以及認知未能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最終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故於此時應不必為俄多所瞻顧,積極肅清內奸,根絕共匪,整頓內政,鞏固統一為第一」。國共和談分歧,此為前車之鑑。




















2015724日,「失血的山河──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愛國主義教育影像圖片展」在湖南影像創客大廈開展。圖為重慶談判時,毛澤東與蔣介石合影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