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台灣學生造反的「中國」因素

<轉載自2014329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過去10天,鮮有機會登上世界新聞的台灣一躍成為國際媒體的寵兒,包括在台灣沒有駐點的CNN及半島電視台等世界級媒體都進入了這次台灣學運的舞台——台灣立法院來作現場報道。這恐怕是19963月的台灣海峽危機以來未曾有過的罕見光景。

當時因李登輝訪美而被激怒的大陸在海峽舉行飛彈發射與軍事演習,企圖阻止李登輝在同月舉行的台灣首屆總統直選中勝出。時隔18年,台灣這次受到國際社會矚目的學運似乎與當年的台海危機風牛馬不相及。然而,或許是歷史的巧合,兩者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中國」因素。

反「黑箱」到反服貿

這次台灣學生反「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導火線是國民黨立法委員(國會議員)張慶忠於317日在30秒內將協議送進立法院會存查,此舉被認為違反程序。學生擔心在立法院議席中佔絕對多數的國民黨會就此表決通過協議,因此在情急之下於18日作出了佔領立法院的激烈舉動。

學生當時喊出的口號是反「黑箱服貿」,起初並不全然是反協議的內容本身,然而隨佔領立法院事件不斷發酵,媒體討論「服貿協議」內容的頻率也大幅增加,反對協議內容的訴求逐漸受到社會廣泛的關注與認同,也使學生佔領立法院的異常現象「意外地」得到社會的同情與支持。

26日出版的台灣《今周刊》公布了學運以來的第一份正式民調,結果顯示56.3%民眾不支持台灣政府和大陸簽訂「服貿協議」,僅有22.3%的人支持。對於學生要求「退回重審」的訴求,76.1%贊成,12.2%反對,就連平時支持國民黨的民中也有69.3%支持。至於學生佔領立法院的做法,64.9%的受訪者表示支持,不認同的只有26.5%。有了民意的支持,使學生在立法院的抗爭得以延續,也使國民黨政府在學運初期就不得不作出妥協,同意立法院對協議「逐條審查」,只是這樣的讓步顯然無法滿足抗議學生的期待。

到了學運的第6天,錯估學生力量的馬英九不僅拒絕與學生對話,甚至自己在總統府開記者會,繼續為政府執意的希望立法院盡快通過協議的立場護航。判斷錯誤的記者會不僅無法平息學生的怒氣,更引發當晚另一些激進的學生和民攻佔行政院及警察強制驅離的流血事件。

馬政府之所以認為協議不能再等,所強調的理由是一旦拖延,將被與大陸的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已進入尾聲的韓國搶了先機,不利台灣產業未來的競爭力。其實,這樣的主張在台灣社會並非沒有說服力。在學運興起之前,支持「服貿協議」的民並非居於明顯少數。主辦這次民調的機構,另外以各大學經濟系主任為對象發了問卷,結果也發現在回答問卷的13位經濟系主任中,有12位認為台灣應該和大陸簽署「服貿協議」。

顯然,抗議學生與一般民的思路與經濟學專家的專業思維有相當大的落差。抗議學生及其支持者擔心倘若協議通過,作為台灣經濟主體的中小企業將面臨巨大的衝擊。

其實,促使一般百姓趨於支持學生的主要力量,並非經濟因素本身,而是來自於社會對「中國」的戒心與恐懼感的政治因素。

台灣與大陸開始雙向交流是2008年馬英九主政以後的現象。開放「三通」與大陸遊客來台是2009年才起步;而自由行與大陸學生到台灣升學也是這兩年的事;而來自大陸的投資則還沒正式開始。因此與在和大陸經濟一體化先走一步的香港不同,台灣在政治上因大陸的經濟力量而受到的影響還不深。不過,近幾年來也有幾件事件讓本來就因意識形態而「恐中」的台灣社會對大陸的戒心日益加深。

其一,2008年在大陸「兵分五路夾擊」下,成功使已派上日程的「加入聯合國」的公投流產(林泉忠〈北京壓力下的公投變局〉《明報月刊》20083月號);其二,2009年在大陸的壓力下,馬英九政府拒絕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主席熱比婭入境訪台;其三,2012年台灣的總統選舉,在大陸有投資的台灣商界領軍人物如王雪紅、郭台銘等在大陸的影響下齊齊在投票日前力挺「九二共識」,在相當程度上左右了選舉結果;其四,早在2009年就購得台灣《中國時報》、中國電視、中天電視的另一位台灣巨富、在大陸有龐大生意的旺旺集團老闆蔡衍明於2011年欲併購有線電視的中嘉網路,引發大學生與文化界掀起「反旺中」及「反媒體壟斷」的運動,並延燒至2012年。

以上這些引發台灣社會高度戒心的「中國壓力」,正是這次以出軌脫序行為起步的「太陽花學運」之所以能匯集如此社會能量的主要來源。事實上,上述的民調也如實地反映了台灣的「恐中」現狀。57%的台灣受訪者贊成和其他國家簽貿易協議,卻有56%反對與中國大陸簽署服貿。換言之,這次以大學生為主導力量的反「服貿協議」運動的興起,正是台灣社會積聚已久的「反中」情緒的一次大爆發。

香港的先例

值得關注的是,支持台灣「反中」情緒的一個觀點是來自香港的先例。CEPA帶動了香港與大陸的經濟一體化,雖然不是沒有正面影響,然而許多市民看到的是樓價被大陸買家炒高,使香港年輕人再也買不起樓;大量的自由行遊客使藥店、化妝店、金行及名貴商品店大發,卻令部分地區市民日常生活仰賴的小店和超市消失。

其實,每年的「七一大遊行」與近年「中港矛盾」的爆發及香港社會蔓延對「假普選」的質疑聲浪,這一切台灣人都看在眼裏。這也是為什這次「太陽花學運」中顯而易見的一個口號是「今日香港,明日台灣」。

近年來,北京以為找到了能夠在政治上影響香港與台灣民心的竅門——透過經濟力量,讓香港人和台灣人「聽話」。然而,「太陽花學運」給華人世界的示是:唯有呈現一個民主的中國,才有可能讓香港與台灣社會安心地與神州連在一起,才有可能讓所有華人四海歸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