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譚作人雖釋未完全自由 維穩不治本長治久安須政改

<轉載自2014331 明報 社評>

調查2008年四川地震豆腐渣工程的內地維權人士譚作人,被當局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囚5年,上周四出獄後當天即被人接走,兩個女兒到翌日都不知理應已經恢復自由的父親身在何方。譚妻王慶華通過朋友表示,由於譚作人正處於為期3年的政治剝奪期,不便接受採訪。

譚作人為世所知,是他力主查辦川震期間的豆腐渣工程。據他歷時7次共3000公里的調查所得,地震中教師學生死亡人數5781名,其中因建築質量差劣而死為3067人;其後四川省公布,沒有一名師生死於豆腐渣工程。如此巨大落差,惹來民間對官方「調查」的質疑,就在此時,譚作人被控散播六四事件文章為由,重判5年。

揭破豆腐渣工程 才真正有利改革

豆腐渣工程存在是不容爭辯的事實,震後建築專家現場觀察,發現不少疑為豆腐渣工程的災場殘垣脆弱不堪。一場天災再加人禍,民心波動,可是當局沒有對症下藥,全力追查豆腐渣工程始末,卻以「維穩」出發,倒過來以六四事件為罪名拘捕譚作人。明眼人都知,這「散發六四事件文章」只是藉口,其實是要譚作人的豆腐渣工程調查就此閉嘴以求穩定。

維穩近年儼如是比起保家衛國還要吃重的政治任務,在此一目標之下,被認為足以影響政權穩定的都嚴厲打壓,譚作人是其中之一,為毒奶粉嬰兒追討公道的趙連海是其中之二。然而,於中共公檢法部門而言,打壓譚作人及趙連海有其所謂「說法」,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妻子劉霞、天安門母親之一的丁子霖這些卻連一個罪名都沒有,卻屢屢人身自由遭到侵害。劉霞困在屋裏無法接觸朋友,丁子霖每年六四前夕就被架走離開北京,今年是六四事件25周年,從譚作人出獄後當晚人影杳然來看,恐怕今年六四前維穩氣氛會相當緊張。

2008年是中共建政以來相當重要的一年,主辦北京奧運在前,金融海嘯之中屹立不倒在後,乘勢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從總統到財長都到北京盼求買美債濟燃眉之急。於此一層次而言,中共是「崛起」了,理應底氣十足,應該更具信心面對內部矛盾。可是,一向樂觀的海外人士對此大為失望,譚作人案的冤,李旺陽案的慘,趙連海案的無理,還有對弱質女流劉霞丁子霖的壓迫,中國人民實在不可能在政治低氣壓之下心情舒暢,難以同心同德發展國家。

儘管近年北京當局再三提出「社會和諧」等目標,也有一些動作,例如打下一些貪官讓民眾消消氣,也有取消勞改制度、部分法院審判時微博直播、判決書上載互聯網等;習近平上台後提出「中國夢」,上周四他在訪問法國時說中國這頭獅子已經睡醒,還說這是一頭「和平、可親、文明的獅子」。這些動作和言辭能否確切實現,讓更大程度的民主及自由降臨神州大地,從目前的情看,聽其言還須觀其行。

壞事密愈維穩愈不穩 無異抱石頭砸自己的腳

維穩是統治階層認為可以「治標」的手段,通過拘捕起訴等「依法治國」程序,打壓社會上的不同聲音。必須指出,諸如譚作人、趙連海等案,其主要目標絕大部分是追求公義,與挑戰中共政權無大關連。但正由於中共治下社會公義匱缺,維穩這些只能在某程度上治標的做法,由於其不講究公平公義的本質,反而愈維愈不穩。以譚作人調查豆腐渣工程為例,若能循譚的調查追究下去,拘捕嫌疑犯人,反而是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可是以中共當下的治國邏輯,卻是怕深挖之後把劣根都刨出來,於是才有壞事密的維穩之舉,殊不知這卻把中共自己和貪污枉法官員綑綁一起,套用一句內地政治術語,那是「抱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打倒「四人幫」後,海內外對中共期望甚殷,認為可以從「文革」得出教訓,即專政獨裁無法長治久安,故對中共有期許。中共卻往往令人失望而回,六四鎮壓即屬如此,之後近10年的維穩愈加惡化,人們對中共的善意期待即將消耗淨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30多年,內地經濟改革一直方興未艾,終臻經濟大國行列,可是上層建築的政治改革難展大步,仍是第三世界水平。兩不配套的政治及經濟制度並行,帶出的是維穩怪獸橫行,「崛起」只是經濟層面,中國此刻說不上是完全的一個大國,未來是內部矛盾惡化抑或人民富足安樂,端視中共在政治改革十字街頭何去何從。

Stability maintenance

TAN ZUOREN, a mainland human rights activist who investigated tofu-dreg constructions in Sichuan in 2008, was given a five-year jail sentence for "inciting subversion of state power". He was released last Thursday (March 27), but he was taken away the same day. The next day, even his two daughters had no idea where he was, who was supposed to have regained his liberty.

2008 was an important year in the history of the regim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That year, China hosted the Beijing Olympics and, having emerged unscathed from the financial tsunami, it surpassed Japan and became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Both the President and the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of the US went to Beijing to ask China to help it tide over dire difficulties by buying US debts. In this sense, China has risen. One may think it has such vitality that it can deal with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with greater confidence. However, even the optimistic have been disappointed. Tan Zuoren has suffered gross injustices. Li Wangyang died an atrocious death. The way Zhao Lianhai has been dealt with flies in the face of reason. Ding Zilin and Liu Xia, helpless women, have been oppressed. Such a political depression is over the country that Chinese people cannot possibly work happily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and one mind for its development.

The rulers believe measures to maintain stability are effective palliatives. They seek to suppress dissidence with such procedures they can avail themselves of in "running the countr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as arrests and prosecutions. One should point out that most dissidents like Tan Zuoren and Zhao Lianhai aim only at obtaining justice. Few of them have to do with threatening the CPC regime. However,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justice is rarely upheld under CPC rule that the authorities' measures to maintain stability (which are palliative and in nature unfair and unjust) are more detrimental than conducive to stability. Take the Tan Zuoren case. If the CPC regime had followed up his investigations and had some suspects arrested, it might have done the people a good turn. However, it follows its own logic about running the country. It seeks to cover up what is bad lest deep-rooted evils should be exposed. It little realises it has, by doing so, tied itself to corrupt officials who do not scruple to pervert justice. One may say in the mainland's political jargon that it behaves like a man who lifts a rock only to drop it on his own feet.

Shortly after the Gang of Four had been toppled, many pinned high hopes on the CPC in the belief that it had learnt from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at dictatorship would not lead to lasting stability. However, the CPC has kept disappointing them. The June 4 quelling is a case in point. What it has done over the past decade to maintain stability has almost totally depleted the goodwill people have towards it. The mainland economy has kept thriving since the third plenum of the 11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took place thirty-odd years ago. China is now an economic power, but its political structure has yet to be drastically reformed. Its superstructure remains like that of a third-world country. Because its political system and its economic system are not compatible, stability maintenance seems a monster going on the rampage. It is only economically that China has "risen". It is not yet a power in the fullest sense of the word. Now the reform of its political structure is at a crossroads. It depends on where it is headed whether people will be happy and well to do or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will intensify on the mainland.

譚作人雖釋未完全自由 維穩不治本長治久安須政改

調查2008年四川地震豆腐渣工程的內地維權人士譚作人,被當局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囚5年,上周四出獄後當天即被人接走,兩個女兒到翌日都不知理應已經恢復自由的父親身在何方。

2008年是中共建政以來相當重要的一年,主辦北京奧運在前,金融海嘯之中屹立不倒在後,乘勢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從總統到財長都到北京盼求買美債濟燃眉之急。於此一層次而言,中共是「崛起」了,理應底氣十足,應該更具信心面對內部矛盾。可是,一向樂觀的海外人士對此大為失望,譚作人案的冤,李旺陽案的慘,趙連海案的無理,還有對弱質女流劉霞丁子霖的壓迫,中國人民實在不可能在政治低氣壓之下心情舒暢,難以同心同德發展國家。

維穩是統治階層認為可以「治標」的手段,通過拘捕起訴等「依法治國」程序,打壓社會上的不同聲音。必須指出,諸如譚作人、趙連海等案,其主要目標絕大部分是追求公義,與挑戰中共政權無大關連。但正由於中共治下社會公義匱缺,維穩這些只能在某程度上治標的做法,由於其不講究公平公義的本質,反而愈維愈不穩。以譚作人調查豆腐渣工程為例,若能循譚的調查追究下去,拘捕嫌疑犯人,反而是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可是以中共當下的治國邏輯,卻是怕深挖之後把劣根都刨出來,於是才有壞事密的維穩之舉,殊不知這卻把中共自己和貪污枉法官員綑綁一起,套用一句內地政治術語,那是「抱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打倒「四人幫」後,海內外對中共期望甚殷,認為可以從「文革」得出教訓,即專政獨裁無法長治久安,故對中共有期許。中共卻往往令人失望而回,六四鎮壓即屬如此,近10年的維穩愈加惡化,人們對中共的善意期待即將消耗淨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30多年,內地經濟改革一直方興未艾,終臻經濟大國行列,可是上層建築的政治改革難展大步,仍是第三世界水平。兩不配套的政治及經濟制度並行,帶出的是維穩怪獸橫行,「崛起」只是經濟層面,中國此刻說不上是完全的一個大國,未來是內部矛盾惡化抑或人民富足安樂,端視中共在政治改革十字街頭何去何從。

黨報:菲得意忘形必自取其辱

<轉載自201433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33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了署名蘇曉暉的評論員文章《菲律賓得意忘形必自取其辱》,以下為評論主要內容。

39日,菲律賓兩艘裝載施工材料的船隻靠近仁愛礁,被中國海警驅離。20天後,菲律賓又派出補給船,船上還載有10餘位媒體記者。菲船隻在強行突破中國海警執法行動後,向坐灘軍艦提供了食物和淡水。

此次補給行動的「成功」讓菲律賓異常得意。媒體報道,在補給船擺脫中國海警船封鎖駛入淺灘後,菲水兵和船員熱烈鼓掌並擊掌相慶。

菲律賓更看重的是,美國在為其搖旗吶喊、鼎力支持。上次接近仁愛礁失敗後,美國非但不指責菲再生事端,反而為其「出頭」。美國務院發言人聲稱,中國海警船驅離靠近仁愛礁的菲律賓船隻屬於挑釁行為,引發緊張局勢。美國甚至顛倒黑白,稱菲故意在仁愛礁坐灘的軍艦是「自1999年起即保持的存在」,中國不應干涉相關聲索國維持現狀的努力。而此次補給行動有美聯社記者隨船前往,記者們還發現,一架有美國海軍標記的飛機當時在受困菲方船隻上方飛行。

菲律賓高興得太早。兩次菲律賓船隻靠近仁愛礁的性質並不完全一樣,3月上旬那次運送了施工材料,目的明顯是為了加固該國坐灘的軍艦,而此次運送的是大米、罐頭和淡水。中國完全有能力攔截菲船隻。美國媒體也提到,中國海警船比菲補給船體形大。但中國知道,如果強行攔截,難免會發生危險,甚至導致人員傷亡。加之此次菲補給船上又搭載了媒體人員,中國採取的執法行動審慎而克制。真正危險的是,菲律賓片面認識形勢,對中國立場視而不見。
 
中國也希望美國等國家清醒一些。中國不走「國強必霸」道路,但也再不能重複鴉片戰爭以後在列強堅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歷史悲劇。大國之仁有底線,小國之智莫忘形。得意忘形者,必自取其辱。

太陽花學運的理據

<轉載自2014331 晴報 名家專欄 欄名:雷鳴天下 撰文: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台灣學生佔領立法院的所謂「太陽花學運」曠日持久,綠營當然希望它能繼續下去,影響台灣政治生態,藍營中人則有些認為此事已在退潮。我不知它會維持多久,一天半天在政治中也可發生很多事情,但我卻認為鼓動學生最初參加佔領的理論「根據」正瓦解,亦即他們的行動是基於錯誤認知,所以運動若要繼續下去,學生需要不停找尋站得住腳新的理論作為精神支柱,否則便只能靠民粹作動力。

第一個「根據」是服貿協議會對台灣經濟不利,失業增加,大學畢業生月薪繼續維持在五、六千港元水平,無法寸進。有位經濟教授曾以「懶人包」的方式簡略地總結服貿協議的負面經濟後果,在學生中流傳甚廣。但近日對此已有不少反駁,有人找來13位台灣各大學的經濟系主任問此事的意見,其中12位便認為服貿協議對台經濟有利。台灣中央銀行行長彭淮南及多個經濟領袖都紛紛表態支持協議,當中又以台灣著名的中華經濟研究所的報告最為具體,它認為此協議會增加台灣對大陸服務業的出口37%,多創造12,000職位。

台政治掛帥 礙經濟發展

台灣是個社會撕裂頗為嚴重的地方,解讀這裏的分析評論,不能不小心翼翼,避免輕信。幾年前某位台灣的大學經濟系主任告訴我,他們系內的人事安排,時會基於某人是屬於藍營還是綠營,黨同伐異往往取代專業準則作為升級的決定性因素,有時爭持不下,還真會大打出手。沒錯,是文革式動手動腳的打!這位朋友所作的描述使我十分震撼,這提供了我一個疑團的部分解釋:台灣人才很多,但其經濟學在國際學術上的地位卻遠低於香港,太捲入政治鬥爭的學者很難有學術成就。民進黨執政期間,我被陸委會邀請擔任過其諮詢委員兩年,每月都要開會一次,當時陸委會主委是蔡英文,我眼中所見,蔡十分能幹,待人禮貌周周,使人好感,她後來搞的教育基金會,為民進黨培訓政治人才,最近佔領立法院的幾位學生領袖,據台灣媒體披露,都曾參加基金會的訓練,可見蔡的遠見。在陸委會開會所見,藍營綠營對不同議題的立場涇渭分明,大家雖都客客氣氣,但卻不會有多少共識。

損利益違程序 指控似是而非

既然如此,要了解服貿對台的影響,必須獨立地閱讀原文及分析,我花過些工夫,卻只能得出利遠大於弊這答案。以銀行、保險等行業為例,台商到大陸投資,融資受到法例影響,十分麻煩,所以不少台商都利用香港的融資,而不用台灣。台灣的金融界怎會不希望服貿快點為他們鬆懈?但從香港的利益角度而言,我們會多了一個競爭對手,未必希望協議成功。

另一理論「根據」是立法院30秒內便要通過協議,違反程序正義等。台灣的評論人近日已多有指出,這指控不符事業。根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協議內容未涉及法律修訂,只需行政院核定送立法會備查便可,其程序必要時保密,在民進黨執政年代也按這準則,所以今次事件,我們大可說馬政府在政治上不夠敏感,未有為協議作足夠公關工作,但其過程沒違法,也無違反程序公義,卻是彰彰明甚。

違反經濟利益及程序公義的指控,是運動開始時的巨大動力,原來卻都是似是而非,那在理據上,運動參與者便只好另找「理論」作其最後的避難所。這個「理論」是甚為方便的陰謀論,即將來可能出現台灣經濟上太過倚賴大陸,要受其控制。先不理會此說是否誇大其詞,我們暫且可假設兩岸出現更加互相倚存的關係。這又有何不好?貿易的目的正是要世界更加互相倚賴,這不但能推動經濟增長,還有助減少軍事或政治摩擦,大家都有抵押品捏在對方手上,不想破壞關係。以香港為例,港人確甚為倚賴大陸,但大陸經濟亦十分倚賴香港的金融與進出口物流業,我們就算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看此問題,可得出結論,如無金融物流等行業替中國帶來利益,中央政府也許不用顧忌,對港政策可強硬很多。以中國經濟、政治與軍事影響力發展速度來看,不用太長時間,美國終不會阻撓得住中國統一台灣,但若兩岸人民通過經濟或文化等交流,變得更互相依存,反可避免戰爭,更易和平地融合,真正關心兩岸人民福祉的,都應細想此點。

反服貿怕開放 台灣將輸得更多

<轉載自2014331 經濟日報 社評>

逾十萬台灣民眾昨在總統府外反對兩岸服貿協議,反映不少台民存「恐中」心魔,更凸顯台島瀰漫抗拒開放氛圍。台灣經濟在亞洲四小龍敬陪末席,若續怕輸拒開放,前景恐更黯淡。
台跑輸國際賽 現怕輸給大陸人

台灣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行動愈演愈烈,拖拉近兩周未見平息,故因綠營在背後不斷撥火,利用台灣民眾的「恐中」心魔,打擊總統馬英九施政,惟事件更凸顯台島內抗拒開放的氛圍強烈。
不少台灣民眾擔心,兩岸企業和僱員在商場、職場正面交鋒時,台灣恐敗陣,反相信關起門來就可自保。惟這種怕輸的圍城心態,正是讓台灣由昔日的亞洲經濟奇迹,變成今天在亞洲四小龍中包尾的癥結。

台灣經濟在8090年代的輝煌,因在科技等領域手執亞洲、甚至全球牛耳,無懼國際競爭。惟今天台灣的半導體、液晶面板、智能手機等,卻被當年的手下敗將南韓拋離,令台灣面對國際競爭的底氣愈見支絀。
其實不少南韓人對經濟開放亦深存顧慮,惟南韓政府仍力排阻力,先後和美國、歐盟、東盟等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南韓具優勢的電子產品,甚至過去弱勢的農產品,可透過更低關稅,在更多市場搶台灣生意。去年南韓外貿有36.1%是和有自貿協定的地區進行,台灣僅得9.3%,反映台灣在國際競賽中嚴重落後。

現在南韓正積極拉攏大陸簽中韓自貿協定,未懼大陸會吞食南韓,反進取攻大陸市場,令南韓更強。不少台灣人卻在「恐中」氛圍下,圖拉倒如自貿協定的服貿、排斥大陸,此勢令台資在大陸的優勢進一步消失。
陳水扁在2000年上台後重政治輕經濟,任內8年台灣在經濟國際化、開拓大陸商機上一事無成;馬英九在2008年上台後,冀用加強兩岸經貿往來,讓台商先佔大陸市場,再以此提升實力衝向國際。台灣在國際競賽已失利,現又因島內反服貿聲音日烈,利用大陸打開出路恐亦被封,台灣經濟自我邊緣化,恐只能白白看着機遇、資金、人才不斷流走。台灣人今天愈怕輸,未來勢輸更多。

香港汲取教訓 敢於開放才會贏
台灣的教訓,港應引以為戒。香港要續保經濟活力,關鍵是打開門戶,既要在國際化續領先,在金融、航運等領域與紐約、倫敦、新加坡等頂級對手競爭,更不應抗拒和內地經濟互動,要利用香港國際化經驗與知識開拓內地市場,加大本港國際競爭的本錢。香港發展絕不能如台灣般愈走愈窄,否則怎向下一代交代?

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菲再向仁愛礁派補給船 中國外交部:不容菲侵佔

<轉載自2014330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菲律賓29號派出一艘漁船運載士兵,在南海突破中國海警船圍堵,抵達有主權爭議的仁愛礁。法新社一名攝影記者搭乘菲律賓軍機,目睹船上的菲律賓士兵與數艘中國海警船對峙近兩個小時。

突破中國海警船圍堵

菲律賓漁船當天下午抵達仁愛礁海域,兩艘中國海警船阻擋,並多次發出多次廣播試圖驅離,雙方對峙約兩小時後,菲船成功突圍,抵達舊軍艦旁。菲律賓軍方稱,已完成對坐灘軍艦的補給和駐兵輪換。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稱,菲律賓的行徑是想炒熱南海問題,為非法侵佔仁愛礁的企圖服務,做法改變不到中國對包括仁愛礁在內的南沙群島擁有主權的事實,亦動搖不到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意志及決心。
 
1999年,菲律賓海軍派這艘舊軍艦到仁愛礁擱淺坐灘,以宣示所謂主權。中方多年來一直要求菲方處理,最近也曾成功驅逐菲方補給船,阻止菲方運送建築物料進行加固。菲方曾表示要把中國在南海的驅離事證列入陳情書,遞交國際海洋法法庭,因此這次在漁船上安排媒體記者隨行。


 
 
 
 
 
 
 
 
 
 
 
 
 
菲士兵進入淺灘後,在船上升起菲律賓國旗。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台灣學生造反的「中國」因素

<轉載自2014329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過去10天,鮮有機會登上世界新聞的台灣一躍成為國際媒體的寵兒,包括在台灣沒有駐點的CNN及半島電視台等世界級媒體都進入了這次台灣學運的舞台——台灣立法院來作現場報道。這恐怕是19963月的台灣海峽危機以來未曾有過的罕見光景。

當時因李登輝訪美而被激怒的大陸在海峽舉行飛彈發射與軍事演習,企圖阻止李登輝在同月舉行的台灣首屆總統直選中勝出。時隔18年,台灣這次受到國際社會矚目的學運似乎與當年的台海危機風牛馬不相及。然而,或許是歷史的巧合,兩者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中國」因素。

反「黑箱」到反服貿

這次台灣學生反「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導火線是國民黨立法委員(國會議員)張慶忠於317日在30秒內將協議送進立法院會存查,此舉被認為違反程序。學生擔心在立法院議席中佔絕對多數的國民黨會就此表決通過協議,因此在情急之下於18日作出了佔領立法院的激烈舉動。

學生當時喊出的口號是反「黑箱服貿」,起初並不全然是反協議的內容本身,然而隨佔領立法院事件不斷發酵,媒體討論「服貿協議」內容的頻率也大幅增加,反對協議內容的訴求逐漸受到社會廣泛的關注與認同,也使學生佔領立法院的異常現象「意外地」得到社會的同情與支持。

26日出版的台灣《今周刊》公布了學運以來的第一份正式民調,結果顯示56.3%民眾不支持台灣政府和大陸簽訂「服貿協議」,僅有22.3%的人支持。對於學生要求「退回重審」的訴求,76.1%贊成,12.2%反對,就連平時支持國民黨的民中也有69.3%支持。至於學生佔領立法院的做法,64.9%的受訪者表示支持,不認同的只有26.5%。有了民意的支持,使學生在立法院的抗爭得以延續,也使國民黨政府在學運初期就不得不作出妥協,同意立法院對協議「逐條審查」,只是這樣的讓步顯然無法滿足抗議學生的期待。

到了學運的第6天,錯估學生力量的馬英九不僅拒絕與學生對話,甚至自己在總統府開記者會,繼續為政府執意的希望立法院盡快通過協議的立場護航。判斷錯誤的記者會不僅無法平息學生的怒氣,更引發當晚另一些激進的學生和民攻佔行政院及警察強制驅離的流血事件。

馬政府之所以認為協議不能再等,所強調的理由是一旦拖延,將被與大陸的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已進入尾聲的韓國搶了先機,不利台灣產業未來的競爭力。其實,這樣的主張在台灣社會並非沒有說服力。在學運興起之前,支持「服貿協議」的民並非居於明顯少數。主辦這次民調的機構,另外以各大學經濟系主任為對象發了問卷,結果也發現在回答問卷的13位經濟系主任中,有12位認為台灣應該和大陸簽署「服貿協議」。

顯然,抗議學生與一般民的思路與經濟學專家的專業思維有相當大的落差。抗議學生及其支持者擔心倘若協議通過,作為台灣經濟主體的中小企業將面臨巨大的衝擊。

其實,促使一般百姓趨於支持學生的主要力量,並非經濟因素本身,而是來自於社會對「中國」的戒心與恐懼感的政治因素。

台灣與大陸開始雙向交流是2008年馬英九主政以後的現象。開放「三通」與大陸遊客來台是2009年才起步;而自由行與大陸學生到台灣升學也是這兩年的事;而來自大陸的投資則還沒正式開始。因此與在和大陸經濟一體化先走一步的香港不同,台灣在政治上因大陸的經濟力量而受到的影響還不深。不過,近幾年來也有幾件事件讓本來就因意識形態而「恐中」的台灣社會對大陸的戒心日益加深。

其一,2008年在大陸「兵分五路夾擊」下,成功使已派上日程的「加入聯合國」的公投流產(林泉忠〈北京壓力下的公投變局〉《明報月刊》20083月號);其二,2009年在大陸的壓力下,馬英九政府拒絕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主席熱比婭入境訪台;其三,2012年台灣的總統選舉,在大陸有投資的台灣商界領軍人物如王雪紅、郭台銘等在大陸的影響下齊齊在投票日前力挺「九二共識」,在相當程度上左右了選舉結果;其四,早在2009年就購得台灣《中國時報》、中國電視、中天電視的另一位台灣巨富、在大陸有龐大生意的旺旺集團老闆蔡衍明於2011年欲併購有線電視的中嘉網路,引發大學生與文化界掀起「反旺中」及「反媒體壟斷」的運動,並延燒至2012年。

以上這些引發台灣社會高度戒心的「中國壓力」,正是這次以出軌脫序行為起步的「太陽花學運」之所以能匯集如此社會能量的主要來源。事實上,上述的民調也如實地反映了台灣的「恐中」現狀。57%的台灣受訪者贊成和其他國家簽貿易協議,卻有56%反對與中國大陸簽署服貿。換言之,這次以大學生為主導力量的反「服貿協議」運動的興起,正是台灣社會積聚已久的「反中」情緒的一次大爆發。

香港的先例

值得關注的是,支持台灣「反中」情緒的一個觀點是來自香港的先例。CEPA帶動了香港與大陸的經濟一體化,雖然不是沒有正面影響,然而許多市民看到的是樓價被大陸買家炒高,使香港年輕人再也買不起樓;大量的自由行遊客使藥店、化妝店、金行及名貴商品店大發,卻令部分地區市民日常生活仰賴的小店和超市消失。

其實,每年的「七一大遊行」與近年「中港矛盾」的爆發及香港社會蔓延對「假普選」的質疑聲浪,這一切台灣人都看在眼裏。這也是為什這次「太陽花學運」中顯而易見的一個口號是「今日香港,明日台灣」。

近年來,北京以為找到了能夠在政治上影響香港與台灣民心的竅門——透過經濟力量,讓香港人和台灣人「聽話」。然而,「太陽花學運」給華人世界的示是:唯有呈現一個民主的中國,才有可能讓香港與台灣社會安心地與神州連在一起,才有可能讓所有華人四海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