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南海東海風高浪急 軟硬兼施方可止危

<轉載自2012年4月22日 明報社評>
 
最近,中國周邊海域安全形勢不斷惡化,在南海,菲律賓借與美國聯合軍演之際,派戰艦到中沙群島海域襲擾中國漁船,並與中國海監、漁政船僵持逾10天,至今未有解決跡象;另一邊廂,日本極右翼的東京都知事提出要買下釣魚島及其附屬群島,再度挑起日本人對釣魚島主權的鼓譟;而在南沙群島駐紮50多年的台灣守軍,月前竟也遭越南武裝巡邏艇鳴槍騷擾,險釀衝突。連串事實說明,中國在海上面對四鄰的步步進逼,迴避退讓已難息事寧人,現在必須正視威脅,並拿出切實有效的措施積極應對。
 
四鄰處處生事步步進逼 迴避退讓難再息事寧人

應該說,這些海上鄰國對中國的咄咄逼人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考量,而他們的變本加厲,既有美國這個外部因素,也有中國政策的內部因素。

從歷史上看,中國隔黃海、東海和南海,與朝鮮、韓國、日本、菲律賓、印尼、文萊、馬來西亞、越南8國隔海相望,中國與這8國在海洋劃界方面的僅有成果是2003年與越南簽署了北部灣海上劃界協定,其餘都未有海上劃界,也都有海域或島礁主權爭議。雖然與韓國、日本和越南簽訂了漁業協定,但漁事糾紛卻也有增無減。

現實的原因是,近年隨著各國對石油等海底資源的渴求,對海洋及島礁的重視程度空前提升,不斷將目光轉向中國的領海及其島礁,以中菲船隻目前對峙的黃岩島為例,早在1279年,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主導「四海測驗」時,南海的測量點就在該島。1935年1月,黃岩島就被列入中國版圖。1947年底,中華民國內政部正式編製出版的《南海諸島位置圖》將黃岩島劃在「九段線」內。另一方面,從1898年的《巴黎協議》、到1930年的《英美條約》,黃岩島都在菲律賓的西部邊界之外。1990年代之前菲律賓出版的地圖也從未畫上黃岩島,菲律賓對中國擁有黃岩島主權從未提出任何異議。現在卻鳩佔鵲巢,還驅趕中國漁民。而隨中國近海漁場資源的枯竭,中國漁民的捕撈範圍愈來愈大,必然與鄰國日益縮小的「包圍圈」發生衝突。

美國樂得插手牽制中國 共同開發勿忘主權在我

在外部因素來說,近年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確定,以及中國國力的迅速崛起,都是造成海上鄰國加緊對中國領海和島礁伸手的原因,一方面可以美國為後盾,有恃無恐;一方面擔心機會稍縱即逝,時不我待。而美國雖然並不願為這些盟友火中取栗,與中國正面衝突,但樂得插手這些糾紛,以牽制中國,達到離岸平衡的目的。

內部政策原因也值得檢討,中國奉行多年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政策,雖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維持了周邊海域的和平,但卻助長了周邊鄰國蠶食中國海權和島礁的囂張氣焰,令自己的底線頻頻受到挑戰,反而增加了擦槍走火的危機,必須重新審視。

我們認為,無論是對東海的釣魚島爭議還是南海的主權紛爭,首先都應該釐清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意,不應忘了在此八個字之前鄧小平還講過「主權在我」,這12字方針意味著「主權在我」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基礎和前提,不顧這一基礎和前提的「共同開發」,無異於喪權辱國。

立德立信立威不可偏廢 政治經濟軍事多管奏功

其次,在南海問題上,絕不能接受所謂「多邊解決」模式,這不僅會引入美國等域外勢力,也不符合國際慣例。世界上從古到今,領土爭端的最後劃定總是兩個當事國之間的事情,只有在戰後和會中,戰敗國才會接受「多邊」來瓜分其領土。

再次,無論是東海還是南海,中國都不僅要立德、立信,還要立威,立德就是要搶佔道義制高點,12字方針已顯示了中國的足夠誠意;立信就是在周邊國家樹立對中國言而有信的形象,最近頒布實施的《全國海島保護規劃》等連串海洋立法,就是讓四鄰認清中國的「紅線」;立威就是要樹立中國的威嚴。德、信、威三者互為因果,不信難顯其德,不威也難立其信,就是說話要算數,也要說到做到。「大國仁,小國智」是中國古代大小國家相處之道,當小國「不智」時,大國當以適當的「不仁」來提醒其勿肆意妄為。

所謂立威,並不僅是軍事懲罰一途,而應是政治壓力、經濟制裁、外交游說和軍事威懾四者的綜合運用。事實證明,中國在中日撞船事件中採取的中斷官式互訪、停止民間交流、冷卻經貿關係的做法,是成功的範例。對越南、菲律賓等國,中國除了現在採取的爭取泰、柬等其他東盟國家支持,釜底抽薪之法外,也可適當採取中斷雙方交流和高層互訪、暫停貿易、投資和援助等方式。這些方式,既可避免輕啟戰端的弊處,又可達到維護主權、彰顯國威的目的,從長遠來看效果更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