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8日 星期六

耶倫姿勢大於實際 鎵鍺管制開創先例

<轉載自202379 明報 社評>

美國財長耶倫4天的中國之旅已近尾聲,外界預期她此行難有重大突破,耶倫曾表示,希望此行能推動中美在經濟方面的溝通與協作。初步看,她此行確有進一步緩和中美關係氣氛功效。惟在其訪華前夕,中國上周對鎵、鍺兩種稀有金屬實施「出口管制」,被認為是對美國聯合盟友在半導體晶片方面圍堵中方的反制,亦是給耶倫的「下馬威」,事件引起高度關注,目前仍在發酵。中方此舉從時機上看,的確有針對耶倫訪華的用意,但更顯示出「對外關係法」生效後外交上針鋒相對的新風格。從建章立規的角度看,中國為維護自身國家安全,建立完備出口管制體系,對西方的圍堵,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對華鴿派難敵大氣候 中方給面仍針鋒相對

耶倫作為學院派經濟專家,被認為是拜登政府中的對華溫和派,但在美國的政治大氣候下,她需要對外表現對華強硬,訪華時召集美資公司開「訴苦」大會,又要在財金層面緩和與北京的關係。至於她所說美方高科技禁令「並非為獲得對華經濟優勢」之類的話,恐怕連她自己都不相信。但中方對耶倫今次訪華還是給足面子,除國家主席習近平未出面外,其接觸中方官員面之廣,雙方會晤氣氛之融洽,都超出布林肯的中國之行。

至於中方在耶倫訪華之前宣布,對鎵(Ga)、鍺(Ge)兩種半導體所需稀有金屬的出口管制,與中國特意選在74日美國國慶日進行「高超音速導彈緊急試射」一樣,針對美國的意味明顯,卻未必是針對耶倫本人。

不過,今次出口管制的意義仍不可低估。在此之前,中國首部「對外關係法」剛剛生效,白紙黑字地寫明反制裁的法律依據,等於昭告全世界,有了法律剛性約束,以往的「戰略耐性」空間正在縮小,換言之,對外政策制度化以後,對外國的制裁和干涉,只能是針鋒相對硬碰硬了。

美國已經對中國發起高科技戰爭,多間中國公司實體上了黑名單。美國不僅以國安理由,禁止對華出口高端晶片生產設備,還拉日本、荷蘭聯手限制半導體生產設備出口。雖然日、荷都宣稱限制「並非針對特定國家」,但矛頭所向不言自明。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國決定對兩種稀有金屬出口管制。中方亦強調,此舉並非禁止出口,亦不針對特定國家。但美日荷已對號入座,反應強烈,美國表示「堅決反對」,日本聲言將根據世貿組織(WTO)規則作反應,荷蘭乾脆呼籲歐盟作出回應。

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日益受原材料左右。稀有金屬之於高科技精密元件,就如食鹽之於一道佳餚,雖廉宜卻不可或缺,鎵和鍺皆屬軍民兩用的戰略物資,中國的儲量、產量及生產工藝,在全球具有不可替代性,中方有充分理由對其實行出口管制。

中國的鎵產量佔全球95%以上,鍺產量佔全球67%以上。根據海關數據,去年,中國鎵產品的最大進口國是日本、德國和荷蘭;鍺產品的最大進口國是日本、法國、德國和美國。由於鎵屬電解鋁副產品,污染大,耗電多,中國生產這些原材料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中國一旦停供,美日等國的半導體乃至軍工生產都會面臨嚴重衝擊,這就是內地前官員所說的「不僅能打得某些國家慌,還會打得某些國家痛」。前幾年,日本僅禁止幾種化學原料出口,就令韓國半導體業痛苦萬分,而中國的「工具箱」比日本更大。自中方發布管制公告後,國際市場鎵與鍺價格均有上揚,意味此舉至少在鞏固定價權方面初見成效。

稀有金屬高科技之鹽 出口管制學西方之道

中國雖是鎵的最大出口國,但高純度精鎵的主要生產仍在美日,中國每年還要進口精鎵。早在去年8月,美國商務部就將「第四代半導體化合物」氧化鎵(GaO),列入對華出口管制清單。所以說,在出口管制方面,是美國做了初一,中國才做十五。

出口管制是國際常見做法,美日歐盟都有龐大的出口管制清單,管制種類不僅繁多,各種類之間還相互配合。出口管制一般包括3類對象:一是本國有優勢的關鍵技術;二是本國在全球佔比較大的關鍵物質;三是非本國獨有、但在本國提煉或形成產業鏈,擁有較低成本,他國對此有一定依賴的物質。《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於202012月生效後,中國公布過包含30多項技術的出口管制技術清單,但是至今沒有宣布關鍵行業的完整產品出口管制清單。所以今次公告對鎵、鍺出口管制意義重大,中方講明管制是「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對國家安全有重大影響」,標誌「出口管制法」從書面上的法條,轉化為實際且有針對性的行動。

作為一個成熟的現代國家,中國早應建立自己的出口管制體系,除針對某些國家對華發起貿易戰或技術戰外,中國也確實需要類似的管制體系,來為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中國的出口管制不是為破壞國際產業鏈,而是要打破美國和西方操控下的不合理的國際價格與市場體系。弔詭的是,正是西方的制裁遏制,加快了中國完善出口管制體系的步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