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8日 星期六

氣球風波小題大作 黨爭裹挾中美關係

<轉載自2023219 明報 社評>

一隻失控的中國氣球,擾攘中美關係近20天。美國總統拜登近日在公開講話中,雖然聲稱不會為擊落中國氣球道歉,但表示希望與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強調不想製造新的冷戰,誓言將「負責任地管控好」美中的競爭關係,「以免引發衝突」。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在德國慕尼黑則痛斥美國「無視基本事實,濫用武力、過度反應、渲染炒作」,奉勸華府「不要再因國內政治需要做出這種荒唐無稽的事情」。氣球風波最終可能不了了之,但這件偶發事件,竟然掀起如此軒然大波,反映中美之間缺乏基本互信,亦反映美國兩黨政爭已經裹挾中美關係,預料隨着美國進入選舉周期,類似事件還將陸續有來。

回顧氣球風波的過程,可見美方態度前後幾度變化。據美國傳媒報道,從上月28日中國氣球進入阿拉斯加上空,美軍北方司令部已經發現並有追蹤,131日,當氣球從加拿大上空再次進入美國,拜登已接到報告。但美國國防部長和参聯會主席建議勿將其擊落,因碎片或會傷害地面平民和基礎設施,並稱美國已採取措施,這個氣球不會帶來安全威脅。不過,當發現氣球的消息曝光後,由於遭受共和黨議員批評,白宮態度丕變。在中方解釋該氣球係因自身控制能力有限,偏離預定航線誤入美國,並表示「遺憾」之後,美方還是小題大作,高調押後國務卿布林肯訪華,美國軍機更在眾目睽睽之下,用導彈擊落氣球。

美方態度反覆前後矛盾 事件輪番升級中方被動

中美之間對此事的反應看似輪番升級,但美國卻是主動的一方。當布林肯致電王毅時,王毅還呼籲雙方要保持定力,及時溝通,避免誤判,翌日美國就擊落氣球,中方才作出譴責;美方指摘中國氣球在特朗普時期就曾3次侵犯美國領空,中方則反擊指美國間諜氣球曾十多次飛越中國上空;事發後數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大比數通過決議,譴責中國「侵犯美國主權」;在北京,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則發表聲明,譴責華府「惡意炒作和政治操弄」;美國又宣布制裁6間所謂涉及氣球的中國公司,中國亦對兩間參與對台軍售的美國公司作出制裁……可見,由始至終中方只是在被動應對。

風波中美方很多說法前後不一,自相矛盾,如一口咬定中國氣球是軍用監控性質,但迄今未有拿出具體證據,剛剛完成殘骸打撈,尚未開始檢測,就聲稱「進一步支撐了這是中國間諜氣球的結論」,同時又承認「有關中國氣球的關鍵問題仍然沒有答案」;美方匿名官員聲稱,該氣球離開中國後,美國對其追蹤了數日,氣球的初始軌迹是朝向關島,但似乎被吹偏,最終飛越美國,間接證實中方的說法。關於中方對氣球的操控,一種說法是在氣球飛入美國本土後,中方恢復了操控,令氣球飛向敏感的美軍目標上空,另一種說法則是不清楚中國對其有多大操控能力。

氣球事件甫曝光,美國國內很多政治勢力就藉機炒作,形容事件是中美新冷戰的「標誌」,甚至是中美關係的「斯普特尼克危機」(Sputnik crisis),危言聳聽,不絕於耳。雖然拜登聲稱氣球事件不會進一步削弱美中關係,卻難敵美國兩黨競相對華強硬的大氣候。所以,他不僅下令擊落中國氣球,還押後布林肯訪華,制裁6間中國公司,更向39國通報稱他們也遭中國間諜氣球監控。美軍更在北美上空大演導彈打氣球的大騷,惟事後尷尬地承認,後來擊落的3個氣球都與中國無關,屬商業、娛樂或科研用途。

美台進入選舉周期 今年料多「黑天鵝」

真正令中方憤怒的,不是美國擊落中國氣球,而是美方前後態度不一,前言不對後語。據報,美方曾經接受中方有關氣球的解釋,並表示不會擊落,結果不但擊落,還大張旗鼓地「加戲」,令本來一場意外的小風波變成國際矚目的大事件。

氣球事件發生的背景就是中美之間缺乏最基本的互信和溝通管道。習拜會之後,中美關係雖稍緩和,但美方從晶片技術封鎖的科技戰,到對台軍售的台灣牌,都令雙邊關係乍暖還寒。因此,布林肯押後訪華,未必是壞事,因為在此氛圍下,他訪京恐怕很難實現落實習拜會改善關係的共識,倒不如暫時擱置,讓雙方都冷靜下來。在美方擊落氣球後,中方拒絕兩國國防部長通話也是同理。

一場氣球風波,對已經百孔千瘡的中美關係來說,只能算是2023年嚴峻考驗的序幕。由於美國和台灣都已經開始進入選舉周期,今年的中美關係肯定是危機四伏。美國黨爭導致的政治極端化傾向,很易發生「黑天鵝」事件。拜登日前似乎想為氣球風波找落台階,現場即有人提問他家人與中國的生意關係,美國的政治氣氛可見一斑。氣球風波證明,白宮妥善管控危機、穩定中美關係的誠意與能力都不足。勢在必行的美國眾議長麥卡錫訪台,最多是重演去年8月佩洛西的一幕,有驚無險,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傳出台灣總統蔡英文年中可能訪美,甚至要到國會演講,如果成事,才真是可能導致中美關係攤牌的最嚴峻考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