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2日 星期日

金門倡做非軍事區 兩岸關係現新變化

<轉載自2023212 明報 社評>

在台灣轄下的金門,縣議會兩個議員聯盟上周在縣長陳福海見證下,發表宣言,倡議金門成為「永久非軍事區」,遠離戰爭,並呼籲早日興建廈(門)金(門)跨海大橋,營造廈金特區生活圈,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這兩個聯盟涵括金門縣議會中包括民進黨在內的所有政治光譜,代表當地的主流民意,其象徵意義不可低估。結合近期台灣島內的幾項民調的變化,以及台海兩岸的微妙互動,這個宣言的「要和平,求發展」主題,可謂台灣社會民意訴求的反映,或會在島內其他縣市引起連鎖反應,對未來民進黨政府的施政,勢必造成某種壓力。

昔前線變新生活圈 島內民調結果意外

金門和馬祖一樣,雖屬台灣轄下,但卻位於福建沿岸,與廈門近在咫尺。1949年解放軍在此登陸受挫,令金門成為拱衛台灣的象徵及「反攻大陸」的基地。1958年,大陸炮擊金門時,華府怕被捲入兩岸戰爭,要求蔣介石放棄金門、馬祖,「劃峽而治」,引發美台爭執。據大陸記載,毛澤東警覺美國逼蔣撤軍金馬,乃圖謀製造「兩個中國」,遂決定「讓金、馬留在蔣介石手中」,將原定封鎖炮擊改為「打而不封,封而不死」,後來再改為「單日打雙日不打」。

時移世易,今日金門早已從軍事前線變成兩岸「小三通」的橋樑,駐軍從最高峰時的13萬,縮減到現在的3000人,島上地下坑道、碉堡等戰爭遺蹟,亦成為旅遊景點。以現代軍事的發展,大陸若武力攻台,連百多公里的海峽都構不成天塹,一個100平方公里的金門島,更起不到屏障作用。所以,當金門倡設「永久非軍事區」,台灣政界再提「金馬撤軍」,北京已經不以為忤,恐怕反因政治效應,而樂觀其成。

在宣言「要和平」的背後,更主要的訴求還是「要發展」。金門距離台灣210公里,距離廈門最近處不足兩公里,漁民划槳1004下就可抵達,搭船去廈門,也只需半小時。金門的食水由福建提供,疫情前大陸遊客是金門主要收入來源,13萬金門人,僅在廈門就買了上萬套房。從金門隔海就可望到廈門的璀璨燈火,當年炮擊金門的炮兵陣地廈門大磴島,正在興建新國際機場,預計2025年落成,已經通了地鐵。因此,修建廈金跨海大橋,建立「廈金一小時生活圈」,成為金門人的新期待。國台辦在回應金門縣議會的宣言時稱,對於相關呼聲,「我們聽到了,也願意盡可能提供協助」。

近半年來,台灣島內政治生態與兩岸關係都發生了微妙變化。去年11月,台灣的九合一大選中,國民黨大獲全勝,民進黨則遭遇慘敗,在那次選舉中,民進黨屢試不爽的「抗中保台」神主牌失靈,標誌着台灣民意的新變化。上月公布的兩項民調可為佐證,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對總統蔡英文的不滿意度,從2020年的17.7%升至49.5%,上升近3倍。對她處理兩岸關係的評分,從71.5%跌至38.5%;在台灣民主文教基金會的民調中,對於「用九二共識對話,讓兩岸關係恢復正常」的選項,支持者竟高達46.7%,反對的有35.8%。在民進黨操弄下,「九二共識」近年已被污名化,民調中出現這樣的結果,頗令人意外。

渲染戰危感兵凶 兩岸互動小陽春

在選舉失利後,接替蔡英文擔任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雖然曾自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亦不得不作出立場的微調,將「抗中保台」的大陸政策修訂為「和平保台」。自去年12月大陸放鬆出入境防疫政策後,兩岸亦出現了春風和煦的互動,先是廈金之間的「小三通」航線自17日部分復航,為金門鄉親返鄉過年提供方便,截至上周一(6日),往返62航次、載客4736人次。農曆年後,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和金門縣長陳福海等人訪問大陸,發出增加兩岸直航口岸、解決台灣食品輸入大陸等呼籲。國台辦隨即宣布,對金門酒廠等63家台企予以註冊或更新註冊資料,恢復輸入產品;大陸民航局亦促請台方恢復16個兩岸直航航點。蔡英文出席大陸台商春節聯誼活動時表示,願與大陸展開對話。台灣交通部長王國材近日表示,今年將有百萬陸客赴台。上周,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率團訪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在會面中對他說,「沒有誰比我們更重視台灣同胞要和平、要安寧、要過好日子的願望。兩岸同胞對正常交流往來的意願強烈,當務之急是盡早恢復兩岸交流正常化」。

兩岸關係這波的「小陽春」,與中美關係的春寒料峭對比鮮明。其實,正是美軍將領不斷炒作大陸武力攻台的時間點、美智庫不時公布台海之戰的兵棋推演結果,加上台灣當局將義務兵役制由4個月延長至一年,讓台灣民眾深刻體會到了兵凶戰危,令「要和平」成為台灣的主流民意;而台灣經濟自去年下半年出現頹勢,島內通脹壓力令民眾生活百上加斤,亦增加了「求發展」的訴求,這才是金門宣言可能在島內其他縣市引發共鳴的潛在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