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當「韓國瑜神話」破滅之後


<轉載自2019318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林泉忠 法學博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前天16日舉行的台灣4席立委補選,因被視為2020大選前哨戰,無論是對民進黨還是國民黨,都視爲「輸不得」的一場指標性戰役。結果是去年底的「九合一選舉」之後氣勢一直低落的民進黨成功守住了新北市和台南市的關鍵二席,而國民黨則僅保住彰化一席,還失去了原本優勢選區的金門一席。雖然從得票率來看,談不上是民進黨大贏,國民黨大輸,但是就整個氣勢而言,顯然是對民進黨較爲有利,對展望2020大選自然是增加了信心,至少説得上是「還有機會」;而對國民黨的影響,除了需要冷靜看待是否影響2020總統大選的黨内初選走向外,更要面對韓國瑜神話可能開始崩解的新危機。

整體而言,此次補選結果對今後10個月,即明年1月總統及立委選舉之前台灣政局及兩岸關係,有兩大觀察點。

其一,台灣社會主流民意的微妙變化。

左右選舉的因素衆多,包括候選人的個人因素、政策内容、經濟環境、選區的政治板塊特徵、輔選力度、還有執政黨的執政風格及能力,以及兩岸關係的影響等。但是,經過「2016大選」及「2018九合一選舉」後,各種因素在相互交錯下,逐漸匯集成兩大價值之間競爭關係的趨勢,更爲明朗。所謂兩大價值,一是「經濟民生」,二是「政治自主」。

這是去年「九合一選舉」之後,筆者根據過去20多年來台灣的政治發展及選舉走向的變遷特徵,對可預見未來台灣政治的預測與分析。換言之,未來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將不斷在這兩大價值之間搖擺、徘徊。即時而更看重改善經濟和提升生活品質,過去2008年馬英九的上台及2018年韓國瑜現象效應下的「九合一選舉」,可看作台灣選民作此選擇的結果。

然而,當感受到來自大陸「促統」的政治壓力增大,乃至於產生「主權流失」時,則會更傾向擁抱「政治自主」,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及其影響下的「2015九合一選舉」及選出蔡英文的「2016總統大選」,則可視爲台灣民意擁抱「政治自主」的反映。

其二,「韓國瑜效應」的重新解讀。

去年「2018九合一選舉」所颳起的「韓流」現象,跌破許多台灣政治觀察家的眼鏡。就此現象的兩大範疇的解讀觀點,一是「合理論」者為「韓流」現象崛起的背景,作「理性」的解釋,即視爲人民對執政不力的民進黨政府不滿的審判;二是以「奇跡論」的視角,强調「韓國瑜現象」的泡沫效應,認爲該現象不過是未經考驗的「幻想式依託」,遲早會幻滅。

然而,兩種觀點都有其偏頗之處。前者缺乏對韓國瑜效應的穩定性及影響全台灣選情能力的冷靜評估;後者則忽略兩大價值中「經濟民生」與「投票行爲」之間具某種程度穩定性的密切關係。事實上,就三個多月前的「九合一選舉」的解讀特徵,也可看出兩者各自的不足之處。「合理論」者忽略了韓國瑜的對手陳其邁在年輕選民中的穩定支持度,及「經濟」無法代替「尊嚴」的内在局限性;而「奇跡論」者既無法到位地解釋綠營大票倉的高雄市爲何會變天,更無能力説服人們未來「奇跡」不會再發生。

真相很可能是該兩種觀點的結合。倘以此視角來審視其後乃至未來的台灣政治與選舉的變遷,或許較能得出真確的分析結果。

此次四席台灣立委補選結果已塵埃落定,無疑是對仍然冀望「救星」韓國瑜未來繼續為國民黨席捲台灣選票的藍營支持者乃至衆多北京台灣問題觀察家敲響了警鐘。同時,也是對「合理論」過度自信的打臉。

危機即轉機,經此補選一役,恐怕是國民黨該冷靜地將「韓國瑜現象」請下神台的時候了。尤其是十個月後的選舉不再是地方選舉,或零星的補選,而是主導台灣未來走向的國政級別的選舉。除了「拼經濟」,國民黨能否提出讓台灣選民安心的維護「政治自主」的國家論述,將是關鍵之所在。

反觀民進黨方面,儘管「韓流神話」開始崩解,然而與兩岸關係密不可分的提振經濟的牛肉如何端出來,是民進黨在强調維護「政治自主」的同時,繞不過去的恆久課題。

神話可以破滅,然而破滅之後是否必定迎來陽光燦爛的明天,則未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