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特朗普視華戰略對手 國安新政策霸權味濃

<轉載自20171226 明報 社評>

美國政府發表國家安全新政策(下稱「新政策」),首次將「經濟安全」劃入國家安全,並將中國列為戰略競爭者,總統特朗普矢言以「美國優先」方針,處理國安問題。「新政策」將經濟繁榮和權力浮沉,視為大國之間的零和博弈,霸權主義味道相當濃厚,亦顯示美國無意放棄單邊主義,所謂貫徹「美國優先」,就是確保美國繼續稱霸世界,壓制中俄。國際社會進入競爭新時代誠然不假,惟沒有必要以冷戰思維看待,華府不顧後果對華出重招,隨時可能引發中美貿易戰,兩敗俱傷。

強調支配零和遊戲 體現霸權逐鹿思維

特朗普上任前,曾多次指控中國在貿易及匯率方面佔美國便宜,到今年4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之後,雙方關係稍為緩和,上月特朗普訪華,更盛讚習近平,甚至聲稱不能怪責中國佔美國便宜,然而事隔一個月,美國政府發表的國安政策報告,對華態度卻相當強硬,令人有山雨欲來之感。

報告認為,美國身處一場全球經濟軍事霸權爭逐之中,面對三大威脅:一是中俄等「修正主義大國」,二是朝鮮和伊朗等「流氓國家」,三是聖戰組織ISIS一類「非國家威脅」。所謂「修正主義大國」,意思是「不安於分」,為求提升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意圖「修正」現時以美國和西方利益為中心的國際秩序,改變國際權力平衡。「新政策」認為中俄是最主要的挑戰者,兩國企圖蠶食美國的安全和繁榮,挑戰美國的權力和利益,具體操作手法,包括提升軍事實力、製造「不自由不公平」的經貿環境,以及操縱資訊擴張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21世紀全球化時代,國際社會追求多元共治,合力解決氣候變化一類國際問題,中方也經常強調,太平洋之大,容得下中美兩國,沒必要將雙方關係視為零和遊戲,可是華府「新政策」的思維,卻是重新回到列強博弈爭奪世界霸權的時代。「新政策」不再視氣候變化為國家安全威脅,反而將「環境管理」歸入「能源支配優勢」(energy dominance)的章節,同時又強調核武的戰略安全角色和震懾力,顯示了華府的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思路。

「新政策」首次將「經濟安全」放到美國國安戰略的核心,將美國貿易不平衡這個成因複雜的現象,簡化為部分國家處心積慮向美國發動「經濟侵略」。雖然報告沒有直接點名,然而矛頭指向中國,仍然呼之欲出,包括指控中方貿易手法「不公平」,以及「竊取」美國企業知識產權等。

過去數十年,美國主張「華盛頓共識」,要求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落實貿易自由化,讓西方發達國家和跨國企業享盡好處。可是近10多年的經濟全球化發展,卻出乎西方意料。中國加入世貿後,善用龐大經濟規模和政策優勢,化身世界工廠,成為全球化最大贏家,雖然美國亦得益不小,可是大多數的好處,都集中在一小撮有錢人手中,一般中產受惠有限。眼見中國有望10多年後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華府心有不甘,唯有想方設法施壓,維護美國經濟霸權利益。

貿易戰山雨欲來 惡性競爭須避免

中國一直堅持,開放市場必須按照國情逐步施為,主張透過中美經濟對話,解決分歧,然而種種迹象顯示,華府似乎失去耐性。上月中國宣布放寬外資進入金融業,美方反應冷淡,認為中國國內的金融機構羽翼已豐,現在開放市場「太遲」,美國企業甜頭有限。華府內部愈來愈多聲音認為,沿用既有談判策略,不能幫美國「扳回失地」,有需要採取激進手段。

近月美國傳媒不斷放風,華府正研究對中國採取多項「強制措施」,逼北京「徹底改變貿易手法」。美國針對中國鋼鐵業與知識產權的貿易調查報告即將出爐,據報華府官員還考慮援引一條冷戰時代法律,假國家安全之名,阻止中國鋼鋁進口。然而中美經貿關係早已緊扣相連,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一旦美中爆發貿易戰,美國經濟也將付上沉重代價。明年美國中期選舉,共和黨議員會否樂見特朗普拿美國經濟作賭注,也是一個疑問。

過去20多年,華府對於中美關係的定位,一直在「戰略競爭者」和「戰略伙伴」之間搖擺。克林頓時代,華府首次將中國列為「戰略伙伴」,小布殊上台時改稱「戰略競爭者」,奧巴馬上任後一度再用「戰略伙伴」,惟隨着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對手」味道又漸漸蓋過了「伙伴」。「競爭者」和「伙伴」,說到底不過是政治標籤,華府忌憚中國崛起,擔心世界霸主淪落,中美不可能沒有競爭關係,可是中美合作也是現實需要,最重要是避免惡性競爭損害合作根基。華府國安新政策,提到不會再向「經濟侵略」行為隻眼開隻眼閉,究竟「新政策」會否將中美推向貿易戰邊緣,還得視乎未來數月特朗普政府會否輕舉妄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