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轉型加劇社會對立 政治追殺難言正義

<轉載自20171210 明報 社評>

台灣立法院上周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決定設置隸屬行政院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促轉會),處理從1945815日(日本戰敗投降)至1992116日(金門、馬祖等離島解除戒嚴)時期的「威權統治」的轉型問題,任務包括開放政治檔案、清除威權象徵、保存不義遺址、平復司法不法、處理不當黨產等。此舉被批評是蔡英文政府清算歷史、政治追殺國民黨之舉,甚至有變相「去中國化」之嫌,仔細分析,此舉更像是民進黨為一黨之私,既擺脫「勞動法」受挫的窘况,又操弄明年「九合一」大選的族群話題,毫無正義可言。

針對特定政黨族群 釀對立開民主倒車

條例中,最受人詬病的是第5條,規定對出現於公共建築或場所之紀念或緬懷威權統治者之象徵,「應予移除、改名,或以其他方式處置之」,引發外界質疑全台灣有190多條「中正路」和以「中正」為名的學校是否改名的疑慮,若真如傳言般連硬幣和鈔票也可能改版,勢必勞民傷財,怨聲載道。

「轉型正義」是民主國家和地區在轉型時對過去獨裁統治時代的違法和不正義行為的檢討和回顧,主要是調查公布真相,釐清責任,目的應為凝聚社會共識,鞏固和保障現行民主制度,督促預防未來政府對人權的侵犯。以南非為例,結束種族隔離制度後,於1995年公布的《促進民族團結與和解法案》以及根據此法案成立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就將宗旨確立為「在弄清過去事實真相的基礎上促進全國團結與民族和解」。

台灣解除戒嚴30年,確實需要轉型正義,但若是有選擇性地針對特定政黨和族群,這種轉型就難言正義。台灣威權時代鎮壓民眾的二二八事件,早在上世紀已經平反昭雪,白色恐怖受害人及遺屬多獲賠償,李登輝、馬英九都代表政府再三道歉,隨着調查逐步深入,主要真相已經公布。威權時代受壓迫的民進黨都已經兩度執政,民進黨操弄的「轉型正義」議題,正是基於政治目的的清算,以「去蔣化」取代去威權化,充斥「民粹報復主義」情緒。如陳水扁當選台北市長後,就將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路」,拆掉了位於公園和公立學校校園內的很多蔣介石銅像。當選總統之後,他更將中正紀念堂改名為「自由廣場」,僅是中正機場改名為桃園機場就花費公帑2660萬新台幣,從而在社會上引發對立,撕裂藍綠陣營。

除國民黨歷史痕迹 割斷關係去中國化

蔡英文上台後,也對轉型正義念茲在茲,去年8月立法院通過《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清算國民黨的黨產,一年多來,黨產會與國民黨為了黨產的官司沒完沒了,紛爭不斷。今年,蔡英文又親自下令,將《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列為優先法案。國民黨為主的藍營曾提出,「轉型正義」的涵括時間應該包括日治時期,範圍必須納入對原住民族、慰安婦及金馬地區的不公義等,但都未被採納。「促轉條例」又賦予行政機關有指揮憲兵警察的司法調查權,「促轉會」的組成,亦完全由執政當局全權提名、掌控,明顯違反民國憲法的「五權」精神。而且規定政黨及其附隨組織的所有政治檔案可全部收歸國有,涉嫌侵奪人民團體財產權,這種清算式的條例,違背了公認的程序、比例及平等基本法律原則,也是大開台灣的民主倒車。

從清算國民黨黨產到清除威權統治者之象徵,說穿了,就是要將來自大陸的中國國民黨曾經統治過台灣的歷史痕迹清除乾淨。如果說「清查黨產」是要在物質上剷除國民黨可能得以東山再起的財政保障的話,那麼「轉型正義」就是要在精神上清除一切與中華民國密切相連的「兩蔣」痕迹,這已經不止是在清算威權,而是變相的進一步「去中國化」,將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精神聯繫徹底割裂,為未來的主權只限於台澎金馬的「法理台獨」,做輿論和精神上的準備。

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較早前推出的《勞動基準法》,遭到社會各界特別是勞工階層的強烈批判,令蔡英文政府民望空前低落,而台灣明年將舉辦事關重大的「九合一」大選。今次立法院對「促轉條例」的突擊立法,被批評是蔡英文政府轉移社會輿論視線,希望能討好綠營基本教義派,一方面為擺脫勞基法窘况,另一方面也是為明年的大選拉攏選票,但民進黨延續當年陳水扁的手法,令「轉型正義」淪為政黨鬥爭中打擊對手的工具,讓社會重新聚焦統獨議題,讓綠營民眾餓着肚子空喊正義,壞了「轉型正義」的名聲,如意算盤能否打得響,頗成疑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