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建居屋可遏樓價?太天真太傻

<轉載自2011621 經濟日報 社會要聞 港是港非 撰文:沈帥青>
突然發現樓價升幅「幾得人驚」的特首曾蔭權,正考慮復建居屋;不過,以為建居屋便可以平抑樓價,也許只是一廂情願。

歷史告訴我們,在四分之一世紀的居屋歷程中,居屋建屋量上升時,樓價照升;樓市下跌時減建居屋,樓價還是托不起。因此,居屋的功能,不能視為治療高樓價的良藥。

港澳辦主任王光亞訪港評論香港樓市,而港府及金管局連番出招及「出口術」平抑樓市,並聲言重新考慮復建居屋等,樓市頓吹淡風。「10大屋苑21成交今年新低」、「XX買家撻訂……」,成為近日報章的標題。

在此先撇開應否用納稅人金錢資助市民置業的爭論。我們首先看看居屋與私樓樓價的關係。

推居屋20 樓市平穩向上

政府在1978年推出居屋計劃,到了97年金融風暴掩至,並於2002年停售居屋,這些年間每年居屋的銷售量平均1萬至2萬個。

從附圖中,居屋銷售量與私人樓宇(40平方米小型單位)樓價走勢對比,便可以看到,由1978年至1997年近20年間,樓市也經歷過不少周期。如80年代初中英談判香港回歸、89年六四事件、90年代波斯灣戰爭等,其間樓市有起跌,但總的仍是平穩向上。

如樓市經歷83年香港回歸問題時下跌後,85年起便重上升軌,而當時的居屋銷售量也是上升至1年近兩萬個。在90年代初的樓市上升周期,居屋銷售量也維持在1.5萬的水平,可見多建居屋也無礙樓市上升,而在97年樓市高峰期,居屋銷售量也同創高峰。

及至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臨,經濟下滑樓市下挫近6成,輿論認為居屋服務對象與私樓重疊,而當時政府調整居屋政策,如2002年煞停居屋計劃,但仍未能阻樓價下跌。

鄔滿海:不同市場 雙軌並行

當年在房屋署負責居屋計劃,有「居屋之父」的鄔滿海便分析,居屋是幫助一群無力在私人市場「上車」的夾心階層置業,促進社會和諧。所以,居屋與私樓屬兩個不同市場,兩者雙軌並行,居屋不是,也不能視為抑壓樓價的工具。如果要樓價下跌,應做其他的措施,如加推土地供應等。

居屋未必能阻止樓價升,相反,在樓市下挫時,居屋可能被視為幫助「推」,因為政府與私人發展商不同,後者會因市況而即時調整單位惜售,但政府規劃缺彈性,樓市升跌也往往要按計劃推售,這便會加重樓市壓力;因此,如復建居屋也要小心評估建屋量,否則樓市下跌時,居屋又會被指為跌市「元兇」。

搶地建居屋 恐再推高樓價

在居屋與樓價的議題上,業界也提出第二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中原地產高級經理黃良昇,以至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均提出,現時土地供應有限,建私樓的地也不夠,在升市時再搶地建居屋,或許有機會將私樓樓價再推高。

總括而言,套用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所言,住屋問題可以是政治問題,復建居屋可視作為消弭社會不滿的手段,助部分人置業安居,但非視作平抑樓價的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