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 星期一

賴清德耍「小心機」 當心「大翻車」

<轉載自2025318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歐陽五 時事評論員>

近年不少港人到台灣置業,用來度假、養老,以後這樣的通道恐怕不再便利。上周賴清德公布17項「措施」以應對所謂「五方面威脅」。這17項不僅針對大陸,今後港人赴台無論置業還是養老,其「融入台灣社會」的行為,都有被相關部門「安全考量」的風險。

本月13日,賴清德刻意在大陸《反分裂國家法》頒布20周年的前一天發表講話,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片面改變兩岸現狀,並拋出所謂「因應五方面威脅」的17項策略,關閉當前兩岸交流的大門,甚至改變周邊交往局面;稍有不慎,亦可能將兩岸關係拉向深淵。賴對其言行的嚴重後果,自是心知肚明,甚至台灣防務部門負責人於314日還表示「隨時做好備戰工作」。

賴針對大陸舉措 玩弄聲勢大於實質

那麼台灣真的做好戰爭準備,要與大陸作戰了嗎?顯然不是。據台灣官方數據,目前台灣七成糧食、98%能源都需要仰賴進口。此外,台灣還面對兵源不足——除了多年的「徵兵難」,近年寧願賠錢都要提前退伍的士官人數也在逐年增多。因此,賴清德此番舉動,玩弄聲勢大於實質。

賴清德此舉,有期待美國回應之意。近日,被提名為美國國防部政策次長的科爾比(Elbridge Colby)明確表示,台灣並非美國「生死攸關的利益」,美國明確承諾保衛台灣不僅成本大於收益,還可能激化與中國大陸的矛盾,引發多方面風險。近年,「疑美論」和「棄台論」在島內此起彼伏,科爾比的言論則令台灣更加焦慮。

早在3年前俄烏衝突爆發之時,民進黨就大肆炒作「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說法。當時台灣被媒體稱為「最危險的地方」,拿烏克蘭作比,代表了台灣對戰爭的擔憂。而如今這句話應更多一層內涵——當台灣目睹烏克蘭與美國關係在「特朗普2.0」時期的變化,是否還會相信美國定會「傾力協助」?台灣更應從中看到,「倚外謀獨」依附美國,並不能達到目的,只可能是一條險路,最終毁掉台灣。

賴清德此舉也有藉兩岸對立加劇來操弄政治,獲得民眾支持,為接下來的「清理朝野」造勢之意。然而挑動兩岸對立,如今在島內有多大市場?去年大選前,台灣當局密集查辦村里長、基層民眾組織大陸交流團,以所謂「反滲透法」起訴,該舉動當時便遭島內諸多輿論聲討。截至目前,台灣多地法院一審均判交流團無罪。由此可見,當前台灣島內不乏理性。此外,賴清德如今公布的「17條」涉及方方面面,等同切斷兩岸交流,使台灣沒有活路,這樣的言論在島內更不會有市場。

本月14日是大陸《反分裂國家法》頒布20周年,這部法律明確了對「台獨」用武的3個條件。賴清德選在紀念日前一天發布講話,並公布「17條」,是原本預判大陸或發出「用力」言論,提前借勢來取得美國和島內支持。如今看來,這一做法只能反襯自己更加愚蠢。

台灣民眾有必要認真讀《反分裂國家法》

大陸並沒有被賴「帶偏節奏」。紀念《反分裂國家法》頒布20周年,實際上是在強調運用法律懲治「台獨」分裂,等於重申「精準反獨」路線。《反分裂國家法》精確設定對「台獨」動武的條件;去年發布的「懲獨22條」,更是將打擊範圍縮小至10人,有團結絕大多數台灣同胞之意。而賴清德如今則要「擴大打擊面」。台灣有多少藝人、台青、台商等往來兩岸已成常態,賴清德此舉相當於把台灣拉入「人人自危」境地。這其中有多少人被扣帽子、被推向了對立面?這樣的舉動,怎能「凝聚共識」?

賴清德耍「小心機」,雖很大可能會「大翻車」,但仍應警惕其危險舉動可能觸發的台海危險局面。兩岸和平不易,尤其當下更是如此。台灣民眾確有必要認真讀讀《反分裂國家法》,關鍵時刻拿起法律武器保護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