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1日 星期六

習近平訪歐成果豐碩 對歐外交展現新思維

<轉載自2024512 明報 社評>

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歐洲三國之行結束,昨日回到北京。今次是他時隔五年後再度訪歐,亦是今年首度出訪,更是中共二十大之後時間最長、到訪國家最多的外訪,顯示北京對歐洲的重視。外界多從分化歐美的角度看待中國對歐外交,但中國對歐外交已不同以往,更趨靈活務實,並不以對美國和國際問題的取態劃線,而是求同存異,爭取雙方利益的最大契合點。從這個角度看,習近平今次歐洲之行,初步化解了法國在政經方面對華的疑慮,進一步鞏固提升了與塞爾維亞、匈牙利的傳統盟友關係,可謂成果豐碩。

法塞匈三國戰略自主 中國對歐更靈活務實

在中共二十大之後,習近平去年四度外訪,都是專程到訪一國,包括正式訪問俄羅斯、南非、越南,到美國三藩市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並與拜登總統舉行峰會,最長不過三四天。今次歐洲之行連訪三國,時間長達一周,顯示中方對歐洲外交的重視。到訪的三國,法國是歐盟核心國家,亦是首個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塞爾維亞是解體前的前南斯拉夫主體,位處巴爾幹戰略要衝,是「一帶一路」倡議與歐洲內陸的交匯點;匈牙利身兼歐盟、北約、神根公約三重會員,是中國在東歐投資重鎮,下半年將輪任歐盟主席國。三國各有特色,共通點是對華友好,是中國在歐洲的支點國家(pivot state)。

雖然三國在對華關係方面都可算是歐洲的特立獨行者,即所謂「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但並非在所有國際問題上都與中方一致,法國就在俄烏戰爭、人權等問題上多次指摘中國,亦是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的幕後推手,與習近平會談時,馬克龍循例拉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加強施壓;匈牙利在中東堅定挺以,在聯合國提升巴勒斯坦會員地位的表決中,是投反對票的9個國家之一;即使是被視為中方「鐵桿」友邦的塞爾維亞,也因要爭取加入歐盟,多次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這些並未影響中國發展與他們的關係,因為中國從過去多年與歐洲國家打交道中得到教訓。儘管中國仍然支持歐洲一體化,但也清醒地認識到歐洲距離真正一體化的目標仍然遙遠,各國在對華關係上仍是從本國實際利益出發。就如今次習近平訪法,馬克龍原本亦邀請德國總理朔爾茨前來,與馮德萊恩一道與習對話,以壯歐方聲勢,卻遭德方拒絕。表面原因是,朔爾茨上月剛剛單獨訪華,從重慶、上海到北京,與習近平會面,已經表達了歐方在俄烏戰爭、中國產能方面的立場。但背後原因應是,出於對德國車企在中國內地市場利益的關切,德國反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保護主義措施,這一點與法國截然不同。德國自民黨籍數字化和交通部長維辛(Volker Wissing)近日再重申,「我們不想封鎖市場,我們想參與競爭」。

根本原因是,德國的傳統汽車在內地市場仍佔據相當份額,而法國車企在內地車市的份額已經微不足道。對於歐洲的保護主義措施,中方亦有應對之道,之前中國對歐洲產白蘭地等烈酒展開反傾銷調查,就引起法方緊張。實際上,內地車企比亞迪已經在歐洲投資設廠,以規避歐盟的關稅措施,繼匈牙利首間歐洲車廠外,據報法國已經向比亞迪第二間歐洲車廠伸出橄欖枝,可見熙熙攘攘,利來利往。

禁華電動車意見不一 支點國家四両撥千斤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歐洲出現嚴重滯脹,去年歐盟經濟接近零增長,加上能源危機影響,出現產業空心化現象,大量製造業外移,亦拉低了歐洲技術進步速度,面對日趨激烈的地緣經濟競爭和國際科技競爭,歐洲將處於愈來愈不利的地位。因此,馬克龍的對華靈活姿態,主要考量是希望為法國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中國已清醒意識到,歐洲在戰略安全層面離不開美國,尤其在俄烏戰爭結束之前,一方面歐盟自身軍力不足以抵擋俄羅斯的威脅;另一方面,在依靠北約安全框架數十年後,歐洲已形成靠美國來維持戰略安全的路徑依賴。要歐盟在戰略安全層面實現「戰略自主」,短期內很不現實。

明乎此,歐洲對華政策的搖擺就是預期中事,作為美國的戰略盟友,中方不應預期歐盟會與美方漸行漸遠,而應在維護自身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做大合作大餅,讓歐方在制定對華政策時有所避忌。習近平訪法時,一方面駁斥對中方軍援俄國、產能過剩的指控,另一方面承諾暫不對法國白蘭地加徵關稅,共同呼籲法國奧運期間全球停戰,並與法國簽訂從中東問題到AI全球治理的4份聯合聲明,以及與空中巴士合作等18項協議或意向書;將塞爾維亞升格為歐洲的首個「命運共同體」,並達成自貿協定;與匈牙利關係升格到「全天候全面戰略伙伴」,鞏固這個歐盟內「一帶一路」橋頭堡作用。既然美國可以利用波羅的海等小國牽制歐盟的對華政策,中國亦可利用這些友好的支點國家,在內部平衡歐盟的反華傾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