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重返國際舞台中心 習近平掀外交旋風

<轉載自20221120 明報 社評>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接連出席了二十國集團(G20)和亞太經合組織(APEC)兩場峰會,並訪問泰國,是他中共二十大後首次出訪,亦是疫情爆發近3年來他首度出席上述國際峰會。短短6日內,從印尼峇里島,到泰國曼谷,習近平發表多場演講,並與至少19國領袖雙邊會談,掀起「外交旋風」,其中與美、日、法、澳等西方國家領袖的會面,尤為引人注目。習近平利用今次機會,重啟中國與西方國家關係,重申中國對全球治理的主張,標誌着疫後時代,中國向國際舞台中心地位的強勢回歸。

受疫情影響,過去兩年多,習近平一直未出國訪問,今年9月,才首度踏出國門,出訪中亞哈薩克、烏茲別克,並出席上合組織峰會。前年的G20峰會和過去兩年的APEC峰會,都在線上舉行。去年意大利羅馬的G20峰會,中方也由外長王毅出席,習近平發表視像講話。所以,今次習近平親身出席兩個峰會,格外引人矚目。

中美峰會營造寬鬆氣氛 19國領袖遍佈五大洲

獲習近平今次單獨會晤的19國領袖中,既有美法意西荷等歐美領袖,亦有南非、塞內加爾、阿根廷、智利等非洲、拉美發展中國家元首,既有日、韓、星、泰、菲、印尼和文萊等周邊國家領導人,亦有澳紐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大洋洲南太平洋國家首腦,可謂遍佈五大洲。

在各場會晤中,中美峰會最引人注目,習近平抵達峇里島的首個行程,就是與美國總統拜登會談。雖然長達3小時的會談成果不多,且美國眾議院熱門新議長人選、共和黨眾議員麥卡錫(Kevin McCarthy)或在上任前後訪台,輿論擔心中美會有新一波齟齬,但畢竟這是兩年來首度習拜親身會面,有助穩定中美關係,而習近平與美副總統賀錦麗的「短暫交談」,更將緩和氣氛從峇里島帶到曼谷,亦為習近平與其他西方國家領袖的晤面,營造了寬鬆環境,讓不想選邊站的領袖們鬆一口氣。

從連串會晤可見,習近平對西方領袖多強調求同存異,如對拜登細數中美的差異及利益共同點,對澳洲總理阿爾巴內塞指出中澳並無根本利害衝突;對歐洲國家強調政經分離、戰略自主,希望法國推動歐盟奉行獨立和積極的對華政策,呼籲荷蘭維持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等;對周邊國家領袖,則強調地區安全,共存共榮,與岸田達成重開經濟高層對話、開通軍方海空聯絡機制熱線等五點共識,對小馬可斯強調中菲同為亞洲發展中國家,要守護地區和平穩定等;對發展中國家則表達支持,增加進口對方產品等。透露出中國疫後外交的總體格局,即改善與西方關係,穩固周邊環境,繼續擴大在發展中國家影響力。在會晤的外國領袖中,馬克龍、李顯龍、意大利總理梅洛尼、荷蘭首相呂特、新西蘭總理阿德恩等人,都收到訪華邀請,小馬可斯更已確定1月初的訪華行程。可以預料,走出疫情陰霾的北京,明年將迎來更多外國領袖。

西方輿論認為,習近平這次出訪,意味中國外交在疫後「追落後」,其實近3年中國外交從未缺席。除北京冬奧邀請多國元首到訪外,在全球治理方面,習近平的「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都是針對疫後世界變局而提出。前者於20219月聯合國大會提出,已獲逾百國家和國際組織呼應,「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已逾60國參與;後者於今年4月博鰲論壇提出,其中既有「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內容,又強調「堅持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則」,「反對把本國安全建立在他國不安全的基礎之上」,這也是北京對俄烏戰爭的標準表態。習近平今次在兩個峰會上,親身重提兩項倡議,恐怕很難被解讀為中方對俄烏戰爭態度有變。

利用今次重返國際舞台的機會,習近平亦向外界展示中共二十大的政策利好。他在APEC峰會上指出,迄今為止,全球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不超過30個,人口總數不超過10億,而中國中等收入群體在未來15年將超過8億,勢推動超大規模市場不斷發展。中方將繼續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CPTPP),並考慮明年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這些願景與承諾,既為亞太和全球發展繁榮注入新動力,亦體現中國對外開放大門只會愈開愈大。

重申發展安全兩大倡議 與英加關係未走出低谷

雖然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整體呈緩和氣氛,但西方國家對華的取態短期較難有根本變化。而在與會的G7和五眼聯盟國家中,剔除之前單獨訪華的德國總理朔爾茨,只有英國、加拿大兩國領袖未與習近平雙邊會談。與辛偉誠的會晤因「行程關係」臨時取消,與杜魯多的短暫交談更釀成「教訓」風波,反映出中國與兩國關係仍未走出低谷,這與兩國近期頻頻指摘中國間諜、干涉內政以及逼退中資企業的舉措,恐怕不無關係。而中英、中加關係的持續低迷,對於同兩國有深厚歷史與人文關係的香港而言,亦非好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