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3日 星期一

從「雙邊」到「多邊」:中國外交官怎麼那麼忙?

<轉載自2018813 明報 中國版 欄名:觀天下 撰文:何仲平>

筆者有一些中國外交官朋友。這些年,明顯感到他們愈來愈忙,聽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在加班」、「在出差」。

他們愈來愈忙,因為近年來中國參與的國際事務愈來愈多,中國人外訪、留學、旅遊、經商人數都在增加。此外,中國參與的國際組織和多邊會議俱增,譬如上月在南非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在新加坡舉行的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等。

筆者盤點了一下,定期舉行的重要多邊會議有20國集團(G20)峰會、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海合作組織(SCO)峰會、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及上面提到的金磚國家(BRICS)領導人會晤等。

這些峰會大多一年舉行一次,從年頭排到年尾,由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參加,外交官們一直在加班、出差就不奇怪了。最典型的就是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或陪主席、總理出訪,或自己率團出訪,簡直就是「空中飛人」。

因時制宜 外交更重視多邊

今夕對比,不可同日而語。1949年後,中國受西方封鎖,建交國只有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因此中國外交主要對象是社會主義國家和一些周邊國家,能參與的國際多邊會議少之又少。1954年,因要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和平問題離不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才首次以五大國之一身分參與國際重要會議——日內瓦會議。1955年,周恩來總理率團參加在印尼萬隆舉辦的亞非會議,共同出席的還有28個亞非國家和地區代表團。這是新中國早期參加的規模最大的國際峰會,所以萬隆會議在中國外交史上特別重要。

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在國際上更加活躍。但那時中國外交更重視「雙邊」而非「多邊」,如中美、中俄、中日關係。直到10年前,中國外交的原則還是: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台。前3句指的都是「雙邊」,最後一句才是「多邊」。

能者多勞 參與者變引領者

近年來,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外交更重視多邊了:一是領導人出訪多以出席多邊會議為主軸,輔之以雙邊訪問;二是更重視主辦多邊會議,把每次主場外交都辦成像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那樣的完美展示,如杭州G20、青島上合組織峰會等;三是不僅積極參加國際組織活動和多邊會議,更主動倡議舉辦新的多邊會議,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去年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這些都反映出,中國外交隨着國力增強變得愈來愈主動、積極,在國際上從參與者向引領者轉變,團結各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正如足球界,明星球員會更忙,他們既要代表球會打聯賽及大洲的冠軍聯賽,又要代表國家隊打洲際盃、世界盃,這也算是能者多勞吧。

今年雖已過大半,但筆者的那些外交官朋友恐怕仍不能鬆口氣,因為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又快開了。而且,G20APEC、東亞合作等連串峰會陸續有來,年底前在上海還要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又是一個「首屆」!看來中國的外交官們只能多學學忙中偷閒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