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7日 星期一

致特首林鄭月娥公開信——設4基金 為公營醫療未雨綢繆


<轉載自2018827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龍振邦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名譽助理教授、陳沛然 立法會議員(醫學界)、袁國勇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霍英東基金(傳染病學)教授>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鈞鑑:

欣悉特區政府正就2018年度施政報告諮詢社會各界,吾三人就公共醫療政策共同草擬4項建議,謹呈特首閱覧。望特首能撥冗細讀,並惠納於是年之施政報告中。

撥款穩定 豈懼風暴

查財經事務及庫務局之財務數據,回歸20載,政府曾於20032006年,連續3個財政年度縮減衛生經常開支,合共削減58.97億元。至 2008/09年度衛生經常開支始超越2002/03年度之水平。前線醫護壓力大增,全港市民怨聲載道,其影響深遠,禍延至今。於2015/16年度起,政府亦曾因內部推行「0-1-1」節約方案,兩個財政年度共削減經常開資近5億元。

惟人口增長及老化現象不會因政府削減撥款而暫停一年,市民亦不會避免於該年求醫住院,病魔更不會體恤政府財困而暫時休息。本港公共醫療系統早超出負荷,再也承受不起由經濟周期引發削減撥款所帶來之惡果。我們3人分別於2018/19年度之財政預算案諮詢時提出大同小異之對策,今年再度懇請政府趁本港庫房尚有盈餘,撥出100億元成立「公共醫療撥款穩定基金」。倘遇經濟形勢逆轉,須減少醫療開支之際,即可借助基金穩定撥款,保醫管局不減服務、不削人手,免影響醫療質素及病人安全。

支援罕病 急民所急

治療不常見疾病之藥物費用動輒數十萬元,惟公共藥物支出有限制,詳列例子見表1及表2

頃閱2017年施政報告第165點,特首擴大支援不常見疾病(罕見病),實為德政。惟經醫管局之資助往往需時頗久,而關愛基金及撒瑪利亞基金亦有多重限制,仍有大量患者未能受惠而須賣車賣樓散盡家財續命。如欲讓病人有更多安全網選擇,必須另闢蹊徑。謹建議政府撥款成立100億元「不常見疾病支援基金」,以年息援助患者,並定下極低之申請門檻及能涵蓋上述基金未能資助之範圍。除支援不常見疾病患者外,亦可同時為罹患末期癌症病者提供額外支援(如昂貴的基因測試及標靶治療藥),以紓緩病人及其家屬購買藥物和診斷檢查之財政壓力,使之能安枕養病,無後顧之憂。

醫療應急 善用資源

特首於今年1月冬季流感高峰期間,額外撥款5億元予醫管局,以紓緩前線醫護之壓力。追溯2003SARS期間,醫管局也曾獲得額外撥款2.177億元以應對SARS危機。除上述例子外,大部分時間當醫管局遇到突發事件所致之額外醫療需求,往往須動用醫管局儲備。但儲備並非穩定收入來源,而大多數時間醫管局也是捉襟見肘,前線同事只能啞子吃黃連,捱義氣加班「硬食」。向政府申請撥款往往需時極長,故遠水不能救近火;偶發事件之花費又很難於下一個財政年度納入經常開支。故這類「及時雨」式的短期紓緩措施能解燃眉之急,但在操作上必須靈活及快速審批,方能達「應急」之效。緊急情况如:季節性流感(seasonal influenza);新發傳染病(novel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大型突發之災難如嚴重車禍、空難、海難及自然災害等緊急事故。謹向特首建議成立100億元「醫療應急基金」,由食物及衛生局長審核,以基金利息作短期紓緩之用,應對公營醫療服務所遇到的緊急情况。

尖端科技 與時並進

醫管局如欲逐步提升醫治危疾之服務,必以尖端醫療科技配合之,方能事半功倍。現時公營醫療機構之科技往往比歐美國家落後數年,資源限制為首因,且購買前必須經歷漫長商討,過程繁複,架牀疊屋,進度緩慢,很多「先進尖端」醫療儀器及科技抵港後已經不再先進。例子如基因組測序(full genome sequencing)、移動臨牀監測(mobile clinical monitoring)及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治療(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herapy)等。謹建議成立100億元「尖端醫療科技基金」,以利息資助公立醫院,提供額外資源購買尖端醫療儀器及提升服務質素,並簡化程序、加速審批、拆牆鬆綁,好讓市民能早日共享現代科技之便。

善用公帑 投資未來

1841年開埠以來能癱瘓本港者,除1940年代初日軍入侵及大型自然災害如1962年颳風溫黛、山泥傾瀉等,就剩下瘟疫。其中最廣為人知包括1894年荷李活道爆發鼠疫及2003SARS。藉短期「派糖」措施受惠者寡,唯有長遠投資及確保公營醫療系統穩定可持續方為利港之策。支持公營醫療也是社會最大公因數,爭議最少,不論貧富貴賤,當遇危急情况如交通意外、心臟病發或中風等,均有機會用到。

基層醫療得特首關注並投入大量人力資源發展,實為可喜之事。地區基層醫療康健中心雖能幫助到老弱傷病者處理簡單慢性疾病及作保健預防醫療之用,但人隨着年紀增長,身體機能退化乃無可避免之事,所得之病亦愈發嚴重及難於治癒。即使簡單的上呼吸道感染也可以變得很嚴重,需要入院治療。基層老弱只能倚賴公營醫療服務,故康健中心不能減少急症室之使用率或即時紓緩醫管局之壓力。有別於母嬰健康及學童保健,小孩隨着時間長大,身體愈來愈強壯健康,疾病也會減少。

花無百日紅,盈餘過千億之况豈會年復年?中美貿易戰令本港經濟前景不明朗,一旦重遇經濟周期大逆轉,庫房枯竭,百業蕭條,失業人口急增,窮困老弱者眾,倘遇貧病交迫,市民苦不堪言,為政者焉能就寢?本港居民屆時只能依賴公立醫院,醫管局之負荷必定不減反加,公帑又未能適時澤之,公共醫療體制安能不崩?故須及早計算,防患未然。來年可能是最後機會,而上述4項基金旨在未雨綢繆,利民紓困,靈活善用公帑。假使香港再次陷入財困,本港公營醫療仍能運作如昔,確保港人健康不受影響,方能應對未來逆境。佇候 明教。

敬頌

政安

龍振邦 陳沛然 袁國勇敬上

(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文內重點黑體為編輯所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