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烏國添火頭 美霸權終顧此失彼

<轉載自201442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凌鵾 經濟分析員>

克里米亞脫俄入歐,乃烏克蘭危機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出現這階段性結果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在與俄爭奪中過了俄方底綫,俄國乃傾力還擊。
今後危機仍將繼續深化,烏克蘭的前景殊難樂觀。在此時刻也應檢視危機的全球影響。

歐美制裁俄國 恢復冷戰對峙
其實烏國危機已有前車可鑑:乃2008年的格魯吉亞事件。這個前蘇聯加盟國在顏色革命後建立了親西方反俄政權,當時美國布殊(George Bush)政府還準備讓其加入北約。對此俄國自強烈反對,並策動格國內的南奧塞梯等兩個自治共和國南奧塞梯(South Ossetia)及阿布哈茲(Abkhazia)獨立。當時格軍為抑壓分離勢力揮軍進入南奧,俄即出兵打退格軍,並承認兩自治國獨立,且至今仍在兩國有駐軍。2008年一役西方亦只能坐視,所謂支持口惠而實不至,只在事後集資約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援格助其復原。到最近反俄政府下台,新政府似欲與俄尋求諒解重建關係。

可能由於格國乃偏遠小國,故當年西方對俄侵格動口不動手,未有作出制裁行動。這次危機因為烏國的戰略地位重要,故歐美均作出制裁,雖無大用卻在反應上已算是大升一級,也因此將產生更重大和持久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一下子改變了全球的地緣政治格局。最主要的效果是恢復了冷戰時期蘇聯與西方在歐洲的對峙態勢,一面是俄國大軍陳於俄烏邊境,另一面是北約加強在烏國西鄰如波蘭及波羅的海三國等的部署。由此及西方與俄國的制裁、反制裁中,可見俄國與西方關係正走向決裂,至少於短期內難得妥協,令危機仍將惡化。
在烏克蘭,西方正集資拯救其瀕危經濟。美國承諾緊急注資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歐盟亦正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安排過百億歐元援助資金,條件是烏克蘭要進行深度改革。有估計指烏克蘭兩年內需要逾二百億歐元(約2,140億港元)支持方可避免違約,過去正因未能接受IMF的「苛刻」條件而未有受援,現時被迫接受但能否見效卻不無疑問。最根本的不是經濟問題,而是烏國已成了地緣政治惡鬥的風眼,難得穩定以便專注發展。

烏亂局 變地緣政治惡鬥風眼
歐盟已取得烏國政府簽訂為被廢總統擱置的合作協議,但這被俄國視為挑釁,已警告會提高輸烏天然氣價格。俄國除軍事外,還有許多辦法可令烏克蘭陷困,包括:(一)提高氣價;(二)追還債款,單計買氣烏已欠俄近20億歐元(約214億港元),還有約200億的舊債待清;(三)經濟制裁,如限制烏對俄出口等。之前估計這每年可令烏損失近80億美元(約624億港元);(四)支持以至煽動東部俄語區民眾反對新政府,並尋求更高度自治甚至脫烏獨立。總之,一天西方不與俄國坐下來冷靜談判,危機便將不斷深化,而且政治、軍事及經濟等各項危機將混為一體。

比對烏克蘭的影響更重要者,是危機對全球及各大國所帶來的深遠地緣政經戰略意義。美國更首當其衝,其全球戰略部署已被打亂。現在美國必須同時兼顧「三大火頭」:東亞、中東北非和歐洲。
東亞中東歐洲 三火頭已失控

美國原本的如意算盤是在穩定歐洲及中東等地區後,可抽身集中精力圍堵中國。因此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上台首任,便繼承並發揚了在布殊政府的「重返亞洲」政策,加大遏制中國力度。但在中國反擊及中日矛盾激化下,到奧巴馬次任時便被微調策略,讓遏制行動降溫。適逢此時中東已陷入多事之秋,美國只好在2013年「重返中東」,把更多精力放到處理該區事務上。到了今年,很明顯美國因別無他法只好「重返歐洲」、「三大火頭」美國都必須兼顧,但實際上以美國現今的實力,特別是還要削減軍費之時,是不可能兼顧的。唯一辦法是希望緩和與中國關係,先穩住東亞局勢以免「爆煲」,因此便有了去年初的奧習「莊園會」,和今年初的「第一夫人外交」。
然而「三大火頭」的各自發展路綫,已很難由美國控制,特別是一些小國愈來愈不「聽話」:如北韓趁機大舉試射短程導彈,而以色列與哈馬斯又在加沙地區交火,以色列還抗議美國的伊朗政策。還有利比亞分離主義叛軍偷運石油出口,總理因而被趕下台,更要勞煩美國派突擊隊把油船截回。總之,美國為維持霸權的嘗試正受到嚴峻挑戰,最終必會顧此失彼,這種情況對保守鷹派來說尤其頭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