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太陽花的省思 誰是最大輸家

<轉載自2014412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江素惠 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主席>

一場轟轟烈烈的太陽花運動,佔據了立法院20多天,並有50萬黑潮湧現的呼應,為台灣公民運動的抗爭史寫下新的一頁。台灣的政治發展來到了新轉折點,台灣的未來和兩岸關係的發展,以及統一的進程,都得重新省思。
學生自發抗爭 承載民主胸懷

這場學生自發性的運動充滿了創意,及網絡的效能都發揮至極,雖然學運後來也穿插了公民團體、台獨分子,他們訴求從反服貿、反馬、抗中到批判失靈的代議政治,但更重要的是透露了台灣年輕人的所思所為,他們取代了過往民進黨反威權抗政府的積極訴求。
年輕人對不確定的未來,更惶恐兩岸交流深化下失去了台灣的自主性,所以學生們高呼「自己的國家自己救」,他們維護自由民主的體制不希望受到破壞,對馬政府的作為充滿了疑慮,而暴露了追求台灣獨立的立場。

台灣從黨外運動開始,以爭取自由民主為口號,一步一步走上民主政制。今日的學生們要監督政府在兩岸議題上,應顧及人民的感受與接受度,簽訂的兩岸協議也不能在立法院暴衝,一切依法定程序,學生們聲稱否則終將回來。
學生們也承載了民主思潮與胸懷,對國家社會不滿轉為對政府的監督,尚未跨出學校殿堂就想及早參政議政,誠如學運領袖林飛帆說:「我們懷着理想而來,承擔責任而去」,學生們還引用麥克阿瑟的名言:「我們必將回來」,這是對執政黨、對馬英九下威脅的戰書,要求政府今後施政必以民意為依歸。

民進黨邊緣化 兩岸政策受制
學運暫平息,學生們撤離了議會,但他們的力量在延伸,讓太陽花照遍台灣及海內外各角落,太陽花運動還有海外的呼應而更堅實,他們要求兩岸監督機制的法制化,是對國民黨不信任的反制,今後的兩岸議題不再是國共兩黨說了算,必受國會民意的監督。

民進黨在這場學運中邊緣化了,但也影響了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轉型工程,經過太陽花震撼震出了台獨的原形,在張顯的強大民意基礎下,讓民進黨有所依勢,造成了轉型的困擾,而被獨派聲勢綁架,尤其讓謝長廷蔡英文的兩岸轉型路綫為之崩潰。今後民進黨在檢討兩岸政策重新出發時,必受獨派重大的掣肘。
學運抗爭是服貿協議不顧程序正義,但亦演化成了對馬政府的不信任,以及對北京的疑慮。服貿協議為大陸對台讓利條例的續曲,但是敏感的台灣社會卻懷疑讓利背後的因由及影響,馬英九力推服貿被視為與其歷史定位掛鈎,但北京對此議題卻很難越俎代庖替國民黨力推服貿協議,否則在陰謀論的思維下,台灣社會更難接受服貿協議的通過,對服貿更誠惶誠恐。

陰謀論看學運 兩岸統一更難
馬政府的論述是推動服貿協議可讓台灣順利進入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完成台灣的區域整合,而美國在台協會近日卻公開否認,認為服貿協議與TPP並無關連。因之,北京在此議題上應保沉默,由台灣人去承擔利弊興衰,為兩岸和平發展之作為不要單純地強調乃讓利台灣,兩岸的觀點各有其盲點,不能以單方面的思維推斷之。

至於這次學運,北京見馬政府作為而乾着急,並將此次學運定位於無知的學生被民進黨利用,衝闖行政院是暴民,是台獨分子肇事,北京將自己推向了學生與民進黨的對立面,難免激化了學生及民進黨的反中情緒。
北京至今還是以老思維來處理新問題,且只接納逢迎北京、投北京所好的聲音,無法接受其他客觀的評述,甚至封殺不同的聲音,難以理解事實真相而誤判情勢,無法具體掌握台灣社會動脈,更難以走完統一的最後一哩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