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先推電子平台 再思公營MPF

<轉載自201212月5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強積金半自由行 撰文:麥萃才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拓展總監>
積金局發表了香港的強積金制度行政成本研究報告,顯示出香港強積金收費高之謎。
在收費方面,基本分為三大類別;投資管理收費;行政費用及受託人利潤、保薦人收費、計劃成員回贈及其他。而三種收費的總數加權平均為1.74%,亦即平均每年香港強積金的供款人,要付出1.74%的收費。這水平比起鄰近地區是偏高的。
增被動式基金 助減管理收費
根據今年截至9月底的數字,強積金的資產規模達到4,125億元,而這個數字是已經歷了12年的累積,數目不算得少。如果按1.74%的估算,每年強積金供款人的支出為71.8億元,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按照上述報告的估算,投資管理收費佔0.59%,亦即約24.3億。這個收費與投資及管理基金有關的。
但強積金制度之中,現有數百隻基金可供選擇,那麼平均每年基金的投資及管理收費,並非想像的高。部分基金規模較少的,所分到的可能不多。要減少這部分投資及管理收費的問題,提高市場競爭最有效。因為個別收費貴的基金,生意很容易會被收費較便宜的基金搶去(假設回報相若)。
而根據建議,強制性提供收費較為廉宜的指數基金,或被動式的投資基金,這部分收費便有望大幅下降。像盈富基金,它的年度管理費只須0.1%,而且基金經理亦不能收取基金表現費用。如果強積金提供了類似收費廉宜的選擇,那些由基金經理主動管理投資的基金,便要面對很大壓力。一是把收費降底,又或者要改善投資表現,跑贏大市,才能把客戶留住,而這正是市民所希望的。
放寬轉換限制 引發競爭壓力
不過要令現有基金管理者感受到壓力,半自行並不足夠,全自由行會較理想。而且供款人的轉換指令亦不要有太多限制。如果能做到每年轉換次數提升至合理水平,而轉換的時間大幅削減,市場競爭的壓力才能發揮出來!
其實強積金的基金收費開支比率之所以高,是因為其行政成本比率達到0.75%,亦即佔收費之中的最大部分,達到30.9億元!根據媒體所提供的數據,每年強積金更改投資指令的數目有3,000萬次以上。那麼粗略估算,每次更改強積金投資指令的成本更達103元!?行政費貴的原因,是因為現行強積金的行政制度很原始,仍然要使用大量紙張,而缺乏一個有效中央資訊平台,正是一個重大弱點。
建立平台資訊共享 提升效率
例如在11月已實施強積金半自由行,僱員要更改受託人,還要下載表格去填表,然後遞交表格,再等68個星期才能轉換。這種龜速,在現今社會是很難接受的。歸根究柢,是因為現有法例及強積金成立初期構思與現在社會情況改變。強積金成立之時,是希望透過私人市場之管理市民的退休金,而積金局的成立是以監管有關的從業員及相關機構,以及提供積金的教育而已,而積金局也不像證監會一樣,在每單交易之上收取徵費。所以相對上,積金局的資源沒有證監會的充裕。而建立一個僱主、僱員、受託人、基金公司以及積金局共同參與資訊共享的平台,需要時間及金錢,過往希望由私人市場去建立,明顯地是不切實際。如果這個電子平台能成功建立,有望大幅削減行政費用,以及提升強積金的管理效率。那麼每名僱員,一年只限轉換一次基金的不合理限制,便可更改。
這個電子平台,其實應該早些建立,而且它是金融基礎建設。正如其他的公共財產一樣,資金應由政府支付,因它影響着200多萬強積金僱員的福祉。當這個平台建立之後,行政費用便能夠大幅下降,而效率應該能夠提升。問題是,根據建議,有關平台要到2014年才能建成;那麼僱員仍然要忍受多兩年時間。
至於受託人利潤、保薦人收費、計劃成員回贈及其他費用;佔0.4%,亦即約有16.5億元。以現在有19間受託人計算,每間可以分到數千萬元。問題是最大的五間受託人,已佔市場份額七成以上,因此市場結構接近寡頭壟斷,多於完全市場競爭。於是市場有聲音要求設立公眾受託人,以非牟利形式去營運強積金供款投資。不過這部分收費並不是所有收費之中最大部分。而市場競爭未能完全發揮,才導致有關市場結構。這或可以觀察市場一段時間,讓增加廉宜收費的積金產品,以及推出了電子平台之後,看看成效再作檢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