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馬取勝 中美台各取所需

<轉載自2012118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台灣大選 撰文: 凌鵾 經濟分析員>
台灣大選塵埃落定,國民黨勝出本在預料中,結果對台灣、兩岸、中美關係等的影響如何卻值得研究,特別是在這國際風雲多變政經壓力日大的環境下,台海穩定的意義及重要性或許又有新的內容,具體為何應予探討。
選舉結果顯示台灣政治已鞏固了十餘年來所形成的、藍綠兩大陣營對峙而勢均力敵之局面。國民黨非大勝亦非險勝,算是保住了執政權及議會優勢。民進黨敗選卻非輸家,已從阿扁留下的陰影中走出來重新站穩陣腳,恢復了基本實力而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地位。
國民黨掌政 兩岸料經好政壞
蔡英文在危難中擔任領軍之職,得此成果可謂有了交代,對重新凝聚民進黨力量更有所貢獻。只是民進黨今後將要面臨兩大問題:一是如何調校兩岸政策,使之更能適應兩岸及國際形勢的變化。二是如何安排新生代接班。本來蔡英文已接了班,但若因敗選真的退下,則重新掀出接班問題。傳聞會由蘇貞昌替上,若真如此是倒退,也只能是個過渡性安排。
國民黨繼續掌政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是經好政壞,過去4年台海形勢趨穩,和兩岸關係尤其經貿交往的改善應可得以延續,不會如民進黨上台後可能會現變數。故經貿關係逐步深化是在預期之中,再過4年兩岸經濟融合料可達到新階段。阿扁8年破壞而馬英九8年建設,完成這個周期後兩岸經濟聯繫將有巨變。另一方面,未來幾年政治聯繫則仍甚虛渺而難有大進。這主要來自幾大因素,略述如下:
馬「不統不獨」 最符美國利益
首先是馬英九本人將奉行「不統不獨」的兩面平衡路綫。這既與當前台灣及國際政治環境相關或相適應,也有他個人的民主抗共情意結:即熱衷於樹立台灣為中華社會的民主化典範。再加上國共之間歷史上的「正統」及「國號」問題,則更難處理。現時國共兩黨可忘卻過去恩怨友好合作,但一談到統一必涉及上述「國號」等問題,到時便會出現棘手的障礙。
其次是民進黨仍是島上強大的政治實力,足令國民黨政府在兩岸政策上受到掣肘,不能就政治合作走得太快太遠。
再次是美國(甚至日本)的態度。這次選舉民進黨沒有出奇招怪伎「玩嘢」,或與美國不反對甚至認可馬英九繼續執政有關。美國根子裏不想中國統一卻又不便明言,故很在意誰在台灣掌權,如是統派必不會得美國認同。之前美國曾支持李登輝及阿扁等的台獨路綫,但這種明獨拒統的做法十分危險,因有可能導致中美正面衝突而陷美國於兩難:在「道義」上及法規上(台灣關係法),美國不得不助守台灣,但在實際行動上美國卻絕不願捲入台海軍事衝突。反而馬英九的不統暗獨路綫,既可拒統又可穩定台海局勢,以目前來說最符合美國利益,何況馬英九熱心買美國軍火,也熱心於民主輸出,對美國來說更是很好用的卒子。
值得注意者是,在選前美國前駐台高官包道格突然表示「九二共識」可以接受,實即是挺馬反蔡。這便引起人們懷疑此言是否反映美國政府意見,答案基本上是肯定的,因為政府不宜就此類台灣內政及黨政事務公開表態,故最多只可由前高官出口。前高官雖已非在任,但亦不應也不宜胡說八道,故包道格代美國政府放風的機會很大。循此思路,可預料民進黨對此問題今後也要更靈活地處理。
京順推經貿 政治協商不宜急
最後是中國內地的態度。北京方面早已表明挺馬反蔡,指出在沒有「九二共識」下兩岸關係進展的成果難以保證,實暗藏威脅之意。現時大局暫定,北京應順勢續推經貿合作,在金融、高科產業、物流等方面的合作空間尤大。
至於政治協商則不必也不宜操之過急,反正台海穩定有利內地騰出精力處理其他更迫切的問題,特別是內外兩大項目:在內部是緩解日深的社會矛盾,和加快經濟轉型;在外是應對美國加緊圍堵中國的部署。
台海稍安,北京將可更加注意東海、南海以至西面等紛爭新熱點的發展。總之,國民黨繼續執政,即使未來4年兩岸關係未有更多突破,能保穩定已可為中美台三方買來寶貴時間,再徐圖日後形勢發展之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