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台灣大選與兩岸關係之間的弔詭

<轉載自2012年1月6日 明報 論壇版 作者:邵宗海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距離總統大選投票的11天前,也就是2012年1月3日,台灣比較具有公信力的兩份報紙,都選擇在中選會規定投票日前10日起不得發布選舉民調的前一天,各自公布了最後一次公開的民調結果,一直採固定問卷的《聯合報》,在2011份成功樣本的調查下,得到馬以44%支持度勝過36%的蔡英文,差距拉長到8個百分點,這已是該報自去年10月15日到今年1月2日止,8次民調中馬每次均大幅領先蔡的現象,但轉眼再看《中國時報》,在完成1100餘位合格的選民調查後,卻發現馬的支持度是39.5%,僅比蔡的36.5%多出3個百分點,且在誤差的範圍之內。即使歸類到《中國時報》的滾動調查所完成的一萬多份大樣本裏,這是預測較為正確的做法,馬英九的支持度是42.6%,雖勝蔡英文的38.8%,但雙方差距只有3.8個百分點,還是在誤差的範圍之內,無法立即判斷馬蔡兩人,誰到底是絕對的領先者。
 
這就是本次總統大選很難讓外界感到是「平常現象」的其中一項。譬如說,明明在這兩份報紙的民調中,都是一樣說明馬英九與蔡英文各自在台灣北方與南邊地區獨領風騷,也顯示兩人在性別上得到男性支持是平分秋色,只不過馬英九在女性選民中還是較受歡迎,而且兩份報紙民調也都不約而同突現宋楚瑜的支持度一直在下降。這麼強烈的相同點出現,說明了兩份報紙的民調是有其專業性,可是,兩報在馬蔡兩人支持度上的調查,仍然有那麼明顯的差異,這不正是說明光是「民調」一項,就讓本次總統大選顯示出有相當特殊的「弔詭」。
 
「意識形態取向」選戰
 
其實類似的情尚有很多,可以列舉幾個大家尚有印象的例子來說明:
 
第一,一般選舉如論選民的最後選擇是「候選人取向」,那麼馬英九的「清廉」應該得到較多肯定。4年前的總統大選,國民黨當時大贏,就是建立在馬的操守遠勝他的對手謝長廷,而且也受惠於陳水扁的貪腐。這次選舉,馬的「清廉」並沒有減退,而扁的暗影仍然籠罩在民進黨身上,蔡英文甚至尚有「宇昌案」的疑雲,可是馬的優點卻沒有贏得優勢,真是「叫好不叫座」。
 
第二,一般來說,執政黨如果沒有犯下大錯,挾持執政資源的優勢,照理應該不應該會把這場選戰打得這麼辛苦。且馬英九的強項政績正是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在民調上也有顯示曾經有超過六成的選民肯定馬在這個層面的努力。加上他的對手蔡英文一直在迴避對「九二共識」的認同,也提不出一旦她勝選,可保證民進黨與北京能有對話的基礎。當台灣多數民眾希望兩岸關係能夠穩定,也期待與北京維持一個較友善的往來,可是卻仍有近一半的選民,不願投資在馬英九的身上,到底是馬的宣傳不足,還是民眾的信心不夠,如果真的要去評估說這場選戰是「政策取向」,那還真有點「心虛」不敢定論。
 
第三,那麼分析選戰總得有個根由吧,說這場選戰是「政黨取向」,那更是令人不敢接受的答案。多次民調告訴我們,國民黨得到台灣民眾的支持,總是勝過民進黨。1月3日《聯合報》的民調,還顯示40%支持國民黨,29%傾向民進黨,前者超越後者11個百分點,確是多過馬對蔡的差距8個百分點。也許有人提醒,因為宋楚瑜的參選搶走了一部分泛藍的票,所以導致馬的領先縮小。不過,這個理由不具說服力,因為同一時間同一樣本的調查,馬得到支持度44%的確超越民眾對國民黨的支持40%,而且泛藍選民中只有79%願意支持馬,證明馬得到的是支持超越「政黨取向」,而且歸咎「宋有影響到馬」,顯然是沒看到親民黨在政黨支持度上也有5%的支持前提下,為什麼國民黨卻可贏民進黨11個百分點。說穿了,這也不是一場「政黨取向」的選戰。

那麼這到底是場什麼「取向」的選戰,作者可能有點武斷以及大膽的臆測,這其實是一場沒有任何口號的「意識形態取向」的選戰。所以沒有口號,或說是「不需口號」,是因為兩個主要競爭對手的未來走向,支持者都早「心知肚明」,所以不需看候選人的政黨屬性、他的政績,甚至個性特色,選民早就選擇了靠邊。加上馬英九與蔡英文都是採理性競爭,因此在缺少火藥哨味之下,真的很多人以為這次選戰不再是過去「統獨與族群之戰」,其實在選民內心裏,還是這股選擇在掙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