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朱鎔基出書 警示當前社會危機

<轉載自20111216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魯牛 資深政界人士(作者自香港回歸以來,一直有參與最高層次的政商活動)>
 
前國家領導人朱鎔基今年9月初推出了他的新書《朱鎔基講話實錄》,立即成為中國政壇的一個熱議話題。
 
這位沉寂多時,一度被海外媒體稱為「鐵面宰相」的前總理,打破緘默,全面披露了其主政時期的所有重要講話和內幕,並高調地出席新書發布會,接受媒體採訪等,令中國的政治舞台再度掀起了一股新的「朱鎔基熱」。
 
打破緘默 警示今人啟迪來者
 
本人最近也翻看了這位前總理的新書,一位充滿愛國情懷,清廉自潔、嫉惡如仇、睿智幹練的政治家形象躍然紙上,他將在位時的當政軌迹和心路歷程集結成冊,讓人們再度回想起,他當年是以怎樣的果敢剛毅和雷厲風行,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為中國經濟騰飛、融入全球化經濟潮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然而,掩卷沉思,有幾個問題卻在我的腦海中縈繞︰朱鎔基曾經多次表示,退休後要全身而退,決不干政,而且打定主意不再講話,不再打擾他人工作,但這位年屆八旬的老人,為何要選擇在此時出版他的講話實錄?出書的背後有何考量?其用意又何在呢?
 
最近聽到了一些來自北京方面的消息,帶出了朱鎔基出書的一些背景和內幕。據消息稱,朱鎔基退休後其實一直密切關注政局的演變和國家發展的前景,對愈來愈明顯突出的政改停滯、貧富分化、權力腐敗等問題表示強烈的擔憂,對當政者窮於應付不斷加劇的社會危機感到憂鬱不安,因此借中共十八大召開前一年之際,推出他的講話實錄,以警示今人,啓迪來者,為進一步推動改革進程鼓勁加油。
 
疾呼深化改革 免陷危險深淵
 
朱鎔基向身邊人表示,他違背了自己的初衷,實在是出於無奈,但卻是基於憂國憂民的心境。他自知年事已高,幹不了甚麼,甚至可能會因不慎而給現在工作的同志帶來不利影響。但一個更大的憂慮超越了上述考慮,就是現在有一個愈來愈大的力量在攻擊、否定、疏離甚至背棄給中國帶來巨變的改革開放事業,否定中央第三代集體領導推進改革和發展所做出的歷史性貢獻,並以此設置更大的意識形態障礙,來阻止改革,扭轉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朱鎔基說目前在一部分官員中,告別改革、遠離改革甚至背離改革的傾向已十分明顯,說這些官員已經形成了反對繼續改革的利益集團並不為過。這是當前政治的一大危險,也是中共十八大產生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肯定要面對的一個重大挑戰。面對這個危險,他認為不能沉默,要以自己的方式,來支持那些堅持改革開放道路的同志。
 
一位年逾八旬的老政治家忍不住要站出來,通過出書大聲疾呼繼續改革、推進改革,及深化改革,可見中國的各種矛盾的確錯綜複雜,危機四伏,已經嚴重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否則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將中國拖入危險的深淵。
 
物質主義盛行 社會道德敗壞
 
據綜合分析,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經濟列車高速向前,創造了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奇迹,但在物質主義大行其道的同時,精神領域卻存在四大危機,即信仰危機、道德危機、信任危機和慈善危機,這些危機不斷衝擊着中國敏感而龐大的軀體,如不出手療毒祛病,不僅經濟難以平穩發展,政權也難以穩固;百姓難以安居樂業,社會更難以長治久安。
 
信仰是一種文化的凝聚力,然而在當今中國,一切向錢看,唯利市圖成為影響人們行為最重要的價值準則。人們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絞盡腦汁,發展到極端,就是不惜採取欺詐的手段。信仰的負資產勢必會以一種極其高昂的代價,讓國人吞噬苦果。
 
政制改革關口 必須痛下決心
 
道德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象徵,但目前在中國,道德壞帳隨處可見,尤其是食品領域的道德虧空最令人瞠目結舌,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地溝油、蘇丹紅等惡性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可見社會的道德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
 
信任是一個社會溫暖和安全的體現,但近期熱議的「老人摔倒該不該扶」的討論,以及法官對「彭宇案」的錯判,卻將信任危機赤裸裸地推到了鎂光燈下。如果人人都處於相互猜忌,相互對付,甚至背信棄義的狀態,這個社會便沒有安全感,社會管理也可能失控。
 
慈善原本是扶弱濟貧的社會美德,然而中國紅十字會郭美美事件的曝光,宋慶齡基金會的放貸新聞,讓人們看到了中國慈善機構的黑暗與腐敗,一連串刺痛社會神經的事件,已經讓公眾對於慈善機構的信任降至冰點。
 
不論是前總理朱鎔基以出書為改革搖旗吶喊,還是國人在精神層面所遭遇的四大危機,都在在反映了中國社會確實走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關口,不繼續朝向改革,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邁進,中國的發展成果就有可能會被斷送;不痛下決心在全社會加大道德文化建設,重建社會誠信體系,嚴懲道德敗壞者,社會危機就難以化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