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4日 星期五

走在鋼絲上的中日關係

<轉載自2023415 明報 國際版 欄名:日本內望 撰文:張望 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准教授>

中日關係目前似乎處在十字路口。

412日,日本外相林芳正訪華,分別獲得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中共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和外交部長秦剛接見,可謂受到北京高規格的禮遇。但同時,中方亦警示日本不要盲目追隨美國為虎作倀。王毅特別強調,日本追隨美國錯誤的對華政策,在戰略上是短視的,政治上是錯誤的,外交上是不明智的。面對林芳正要求中方釋放涉及間諜行為的日本駐華企業人員,中方也以依法處理為理由予以拒絕。北京一方面禮遇日本知華派的政治家,但是另一方面不忘警告岸田政權不要在追隨美國的路上走得太遠,其對日方針目前可概括為:剛柔並濟。

日本當前對華兩大憂慮

觀察日本國內對本次外相訪華的輿論反應,主要在兩點問題上抱有疑慮:一是對涉及間諜行為的日本駐華企業人員在華被拘留的恐懼和不安,據日媒近期報道,2015年以來已經有17名日本人曾在中國被拘留,令不少在華日企幹部人心惶惶,紛紛希望日本政府協助解決;二是對中方海警局執法船隻近期在釣魚島(日稱:尖閣列島)的所謂「領海入侵」 表示擔憂,據稱中方海警局船隻與日本海上保安廳艦船本次對峙超過80個小時,創下史上最長紀錄。

對於本次海警行動,中方理由是:兩艘有右翼背景的沖繩漁船與330日進入釣魚島領海,令海警執法船隻覺得有必要進入釣魚島海域執行警戒航行,驅離日本漁船。日媒主流並沒有報道本次事件的中方視角,有欠客觀公平。有日媒評論員表示:本次林芳正訪華有一種被要脅的感覺,即北京一方面高規格接待日本外相,但另一方面在外相訪華前後對日採取強硬措施,拘留日人且「入侵尖閣」。

對岸田政權近期追隨美國的做法,中國無疑是抱有強烈不滿的。不少觀察家常把日本和歐美的對華強硬政策相提並論,然而這一解讀在微觀層面是否準確有待商榷。今年3月,日本NHK電視台新聞節目回顧伊拉克戰爭20周年,談到了當時德法兩國對英美銳意開戰的懷疑(可見歐美內部也非鐵板一塊),並指出這一戰爭實際上是2022年俄國侵略烏克蘭的其中一個遠因,可見作為西方國家一員的日本也對美國當年的做法存有異議。

日鴿派主政對華反易失控

2021年以來的岸田對華外交,與歐美國家的處理也是有所不同,作了不少迎合美國的動作,但也在多處展現了照顧中方的意向,例如202112月美國主辦的民主峰會上,他強調需要尊重每個國家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努力推動民主深化。其他例子包括20222月北京冬奧不跟隨歐美國家杯葛中國,派遣東京奧組委主席橋本聖子赴會,同年12月日中首腦會談後拒絕向日媒透露具體詳情,以確保中日首腦相互信任關係等。

有分析認為,岸田文雄繼承了安倍的鷹派理念,是一種對自身政治信念的背叛,但這一分析忽略了對兩位首相國內政治支持強弱的比較觀察。過往日本政治的歷史經驗證明:鷹派首相往往能管控中日關係,反而是鴿派首相容易令兩國關係失控。

安倍晉三在兩次任期內僅於2013年有去參拜供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並在20172020年對華實施戰術接近或對沖,反而得到了自民黨內保守鷹派的諒解,令中日關係止跌回升;如今親中宏池會背景的岸田只是第5大派閥領袖,對華讓步往往會在黨內或國內面對激烈的反彈,令中日關係跌宕起伏。鴿派岸田目前的對華做法,更在意的是來自國內或黨內鷹派的壓力,並非打算在外交上與中國全面決裂。

改善中日關係,需要雙向的正面互動(positive interaction)。面對日本,中國作為大國應以柔力應對。要想爭取日本政治家和日本社會對中國的諒解,就要了解對日外交措辭過硬反而會在日本國內產生逆反心理,令岸田面對更大國內壓力而難以回應中方的關切,並進而加速把日本推向美國。日本則要對中國的核心利益保持尊重,並應避免過分強調對華威懾(deterrence) 和只從軍事層面來看待日中關係。東京須保持對華外交對話和溝通,這可防止因官方關係變動而殃及中日民間交流,符合日本社會的整體利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